中文搜索引擎指南网
标题: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爹妈 聚焦高中生家庭生活电视剧《少年派》引发网友热议
[打印本页]
作者:
sowang
时间:
2019-6-30 23:19
标题: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爹妈 聚焦高中生家庭生活电视剧《少年派》引发网友热议
杭州网 2019-06-30 09:17:47
钱江晚报 记者 孙雯 庄小蕾
记者采访编剧六六、主演闫妮,以及资深高中老师和普通学生家长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爹妈
到底谁在焦虑,焦虑什么
最近很多人在追的热播剧《少年派》,即将终结——四个高中生和他们的父母,在高中阶段备考过程中发生的一波三折故事,几乎覆盖了高考季全部热门话题。
机灵可爱但成绩一般的少女林妙妙、校花邓小琪、学霸钱三一、体育特长生江天昊——四个个性不一的孩子,不断加码的教育焦虑,青春期、中年危机交织的家庭关系,这些要素“扭”在一起,让《少年派》真实地呈现了当代都市人的生活状态。
虽有“与现实不符”的桥段,但当家长和孩子看到其中太多可以对号入座的细节,直呼“心有戚戚焉”。其中,最被网友挂在嘴边的一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爹妈。当林妙妙的妈妈王胜男将她的唠叨事无巨细地展现时,飞来的无数弹幕显示“这就是我!”或者“这就是我妈!”
今天,我们采访了《少年派》的原著作者六六、王胜男的扮演者闫妮、还有一位杭州的家长和老师,他们是离《少年派》“最近”的人,对这一普遍的焦虑,他们都有话说。
六六:
什么是起跑线?家长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我好多朋友这两天微信我,说我在她家架摄像机了。”
作家六六说,这是很多朋友看了电视剧《少年派》之后与她交流的观感。而小说《少年派》,也踩着2019年高考的步点出版上市。
在电视剧和新书同步面世之时,六六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林妙妙是这个社会上的大多数
为什么塑造林妙妙这样的孩子?
六六觉得,成绩一般的孩子才是这个社会的大多数,“天才是极少数,这也符合整个社会的构成”。
六六以自己儿子偶得为例,偶得在学校里成绩中等,就是林妙妙这样的孩子。
“但是我作为母亲对他是非常满意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能够混到一个好的中学的中等,和我在社会所处的阶层是匹配的,我也没有混到马云和马化腾这个程度啊,我也就是个普通人,干自己喜欢的事业,有自己的特长,收入水平可以养家糊口,我做到了。他也做到了,至少到目前为止他不差。”
六六认为,正是家长对自我和孩子的认知有误区,进而将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
六六说到和自己同龄的伏明霞,伏明霞14岁成为世界冠军,可是那时候,六六还啥都不会。六六的爹妈就想——你看看人家14岁在干吗,你14岁在干吗?
各种渠道将众多优秀、杰出孩子的代表推到大众面前,无形之中抬高了育儿方面的焦虑,整个社会都在呼喊“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什么是孩子的起跑线,六六的答案:家长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家长逼着孩子进步,首先要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你在这个社会上处于什么样的阶层。你每天还在被老板训,你每天工作还觉得完成不了,你每一天都觉得活得很累,然后你要求你的孩子过得比你好。你还没解决自己的问题呢,你怎么带领孩子进步?”
而这种能力与希望、欲望的不匹配,也是压力的来源。
回到母亲的身份,六六又谈到了偶得——“第一他没有考学的压力,因为他知道他无论考哪个大学,他妈都觉得挺好的,因为他考试肯定会比我好,我不就是安徽大学委培生吗,我儿子只要考得比安徽大学委培生强一点儿,那就说明他比我进步了嘛。”
有个唠叨妈妈不是坏事
王胜男的唠叨虽然不招人喜欢,但是弹幕中时不时飞过:“和我妈一样一样的”,“这演的就是我啊”……
是不是有个唠叨的妈妈就是一件特别悲催的事儿?六六不这么认为。
“从我们生孩子的第一天起,你带着孩子反复地教育他,花、草、鱼,什么是可爱,什么是讨厌,什么是努力,什么是沮丧……这些情绪、这些描述,就是父母三观的体现。”
在六六看来,这就是父母角色的存在——一个唠叨的妈妈,会不停地给孩子输入正确的、也许有时候不正确的判断,但“它符合大众审美”。
为什么这样说?
“只要有一个唠叨的妈妈,你跟人、跟社会的沟通是正常的,你不会没有不正常的价值判断:你做错事的时候有人会骂你,骂你的过程中你就会害怕,就会反省,就会道歉,进而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反之,一个在成长过程中父母角色缺失的孩子,也就是“没有人唠叨的孩子”——“他的是非观念相对可能会很模糊,他不知道自己做的这个东西错了,哪怕他知道是错,不知道错得有多大。”
“你不要看妈妈有的时候发火,妈妈发火,孩子忍让,这个就是社会环境。如果妈妈没有发火,没有骂你,你没有忍让,遇到未来走向社会的时候,你就不知道忍一步,这个训练就没有。”为什么一些很小的起因,会造成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严重后果?六六认为,跟孩子从小在与家长的交往过程中,缺乏这种在唠叨中塑造正确三观的教育有关。
“猫爸”为什么“虎”不起来
近年来,与家庭教育有关的影视剧,父母角色的设定都是“虎妈猫爸”式的,包括《少年派》中的王胜男和林大为。
这样的设定,当然源自生活。如果你对照一下生活在自己周围的爸爸妈妈们,家长群里最焦虑的大部分正是妈妈们。
为什么在子女的学业上,妈妈比爸爸的要求更苛刻一些?
六六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到了自己在父亲节看到的一个街采视频。
采访者对带着孩子上街的父亲进行拦访,问的都是一些基本问题。
“看看父亲的答案。第一个问题:你跟孩子的关系好不好?所有父亲的回答都是好,好得不得了,我爱他们,他们爱我。下面开始就问,你孩子是哪天生的?很多爸爸都会愣一下,想不起来。或者问他,你的孩子上几年级了,班主任老师是谁,叫什么名字,爸爸也不知道。问你孩子的牙医叫什么名字,爸爸还问孩子,你看过牙医吗?”
为什么是“猫爸”“虎妈”?六六说,因为孩子一切成长过程中的所有细节,妈妈们都知道——“你问我儿子的校车是几号,在哪里停,几点钟必须要上车,校车管理老师电话号码是多少,班主任的电话号码是多少,他们班在干什么事儿,他最近要参加什么活动,他的牙医是谁,他的眼睛什么时候查的,下一次什么时候查,我都知道。为什么?因为我深度参与。就我上面这些问题,你就问你周围的孩子爹,你问他们知道吗。你说他有什么资格“虎”?他都不知道他“虎”什么呀,他不是见面的时候就只能跟孩子打哈哈吗。”
如何看待“中国式母亲”,闫妮说她能理解王胜男
在这个环境里,就要适应这个环境
闫妮说,王胜男这个角色,她接剧本时有点儿担心。
“我生活中不太像王胜男这样的,因为我没有那么的厉害。虽然平时人家说养孩子要让他有上进的价值观,但可能因为我本身是一个女儿,所以我想让我女儿开心一点,我觉得这个很重要。我开始也跟六六老师说过这件事情,包括跟嘉译老师说这个女的是不是太厉害了。”
不过,看完剧本,闫妮表示能理解王胜男,因为她爱孩子的方式就是中国式的,母亲在给予孩子足够的温暖的同时,也给了孩子过多的压力。
“好像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人,都想让孩子将来显门庭。比如,我妈也是工人,她就希望将来自己的孩子能当干部。她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给孩子很多的压力。所以当我面对我女儿的时候,不想给她什么压力。”
虽说如此,可闫妮也会想,完全不给压力就真的好吗?有时候压力也是动力,在给压力和给空间之间,这个度怎么把握,是种学问。
《少年派》里呈现了四个将面临高考的中国家庭。关于高考,闫妮也深有体会。
“我女儿参加高考其实我也很紧张,我陪着她去考试,她那年的高考题作文出来后,我也在想如果我写我应该怎么写呀,应该怎么构思啊?”
“你在这个环境中,就要跟着这个大环境走。”闫妮说,这是她跟女儿说的一句话,“我把这句话也用在这个戏里面了。等你上了大学,到了大学里面,你可以谈恋爱。我觉得那个(经历)会让你很难忘,我觉得还是要努力进到大学的那个校门儿,不要落下。”
《少年派》后期的剧情里,除了几位年轻主演的校园生活,也涉及到很多现实问题,比如下岗、中年危机等等。
闫妮也想借此跟观众说一句,人到中年,可能更能体会生活的无常,而无常可能正是生活最本质的状态,“现在大家都会说,小孩子高考不容易,其实大人也不容易,可能每个人都会有不容易的时候。但是在这样的一种生活中,一家人学会去沟通,还能寻找到一些快乐,日子还要往下过,这都是人生在世的一个过程吧。”
现实比电视剧更残酷,一位高中生的妈妈说
“虎妈”很多,王胜男就是我
对于儿子刚刚高考结束的陈晴来说,每天利用碎片时间追这部剧,收获的心情是:心有戚戚焉!
虽然陈晴觉得《少年派》有些夸张的地方,但,“很多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东西还是蛮写实的。我们家长是累,但更多是心疼孩子”。
这部剧一直断断续续在看,里面的王胜男就是我,这也是我不愿承认的。
现在“虎妈”真的很多,我身边学霸的家长,尤其是妈妈,大多都很强势。
说说当高中学生家长的一天?我大概是这样:不管春夏秋冬,每天6点起床先进厨房做早饭,六天不一样(拌面鸡蛋、水饺、馄饨、意面、寿司、扬州炒饭),有时备两样供他挑选;6点20分叫早,洗漱完6点40分让孩子上车吃饭。中午我去买点菜,还有面包酸奶之类的夜宵,要新鲜的嘛;晚上回家简单吃好饭,这段时间还要处理培训班老师各类杂事;8点整理房间搞卫生开始准备他的夜宵;晚自习十点孩子到家洗澡后边吃夜宵边和他聊会天,他复习到十二点左右,我洗完衣服陪他。
其实习惯了也不觉得累,最难的是心理按摩,只有更强大的心才能应对各种成绩轰炸。
像剧里张嘉译这样的“猫爸”,我觉得不太现实,生活中只有更残酷。现在竞争激烈,全家都要上阵,除非爸爸只当提款机啥事不管,否则,就算只当司机送培训班也很烦的。
剧中林妙妙在学校还有姨夫这个亲人,经济上没有大问题。而我们大多数家长不仅要管家管孩子,还要应付各种竞赛啊、学校里的评奖啊。如果心理强大成绩许可,可以在国内拼,一旦孩子拼不过或有出国的念头,压力真的很大。
我自己考大学的时候都没有这么累。我们70后,我读书那会儿父母也是更专注工作,我是散养的。学习的氛围、竞争的残酷和现在也不一样。现在感觉每天都有人在逼着你走,除非家长已经实现财务自由,否则越往上竞争越大越吃力。有时候觉得自己活成了原本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可能要到儿子结婚了,我们才能回到以前少女时的心态,过点理想中的日子。
(陈晴为化名)
剧中的高中生活有几分真实?杭高一位班主任有话说
聪明的父母,会借助老师的力量来调和亲子关系
与许多青春剧“重感情轻学习”不同,《少年派》花了大量篇幅描写了高中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其中有不少很生活化、趣味化的场景,也有不少桥段被网友质疑“与事实不符”。
《少年派》里的高中生活到底有几分真实,生活中的老师又会如何与家长和学生沟通?杭高高级教师、资深班主任高利有话说。
这部剧我看了一点,还没看完。个人认为,这部剧里面的学生性格都挺鲜明,但老师、班主任、校长的角色都有点脸谱化。就我看过的那些情节来说,和真实的高中校园生活不是完全符合。
闫妮扮演的妈妈,孩子一上高中就开始给她高考倒计时,千方百计想让自己的孩子紧张起来,一直在激化矛盾,这样的“虎妈猫爸”我们碰到过很多。
有些住校的学生,周末回家想玩想休息,这时候家长没看到孩子学习就会比较焦虑。如果妈妈焦虑,爸爸的调和就很重要。但如果妈妈的控制欲非常强,孩子又很有性格,那即使爸爸从中调和也没用,妈妈和孩子的关系很容易僵化。
聪明的爸妈会借助老师的力量来调和,我觉得这部分剧里可能没有怎么涉及“家校沟通”的部分。
举个例子,以前我有过一个住校的学生,是学霸,对同学也很好,非常优秀。但孩子也会有两面性,在学校学习很辛苦了,回到家后也会想偷懒想放松。这个学生周末回家就开始打游戏,妈妈就很着急。因为妈妈不知道孩子在学校里已经学得很好了,只看到孩子在家里打游戏的一面,她就觉得你如果把打游戏的时间用到学习上会更好。
后来家长把这个情况通报给了我,但是我假装不知道,这也是家校师生沟通的技巧。有时候我们信息交流得比较充分,但也要有一定的保留,不要让学生觉得他的全部信息都暴露在你面前。你要把孩子当成大人来看待,你要让他保留一些空间,让他放松发泄。换位思考一下,家长能够24小时不停地工作吗?也不能啊!
所以,我没有直接去跟学生说你家长来找过我,只是会提到比如有个竞赛,能不能在家里再学一学,学科上有个任务能不能周末再做一做。其实家长看到孩子在家里也在学习也就放心了。
这样既能让家长放心,又不过分挤占学生放松的空间,学生才有更好更健康的空间。老师的心理辅导员作用其实非常重要。
欢迎光临 中文搜索引擎指南网 (http://sowang.com/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