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重庆高考志愿填报正在进行中,近日,智联招聘发布《大学生就业前景研判及高考志愿填报攻略》,梳理了主流人才专业榜、高潜力行业人才专业榜、高增速职业人才专业榜等多个榜单供考生及家长参考。
根据主流行业人才专业榜,截至今年5月,咨询服务、互联网、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行业的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占比位列前十,比例接近全行业的60%。
咨询服务行业具体包括财会、法律、人力资源等,近年来随着企业级服务的发展成熟,该领域产生较大的招聘需求。咨询服务对从业者专业适配度要求较高,会计学等专业占据前三。尽管大环境变化对房地产、互联网行业影响较大,但这两大行业目前仍属于“招聘大户”。计算机、软件等相关专业背景,对于互联网等IT行业而言是名副其实的“敲门砖”,而工程造价、工程管理是通往房地产行业的“通行证”。
近年来,电子/半导体/集成电路、工业自动化、人工智能、生物工程、新能源等行业依托较高的技术含量、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成为具有广阔前景的高潜力行业,半导体/芯片工程师这一岗位的毕业生招聘增速甚至达到218.4%。根据高潜力行业人才专业榜,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生物工程、药学等专业人才,成为这些高潜力行业的主要力量。
高增速职业人才专业榜中,医药市场/销售、半导体/芯片工程师等职业的高校毕业生需求增速高于全行业,榜单中职业的高校毕业生招聘增速均高于20%。药学、中药学是通往医药市场和临床协调高增长职业的“必由之路”,而电子信息、机械设计等复合型专业,则成为半导体/芯片职业的入职“基石”。网友议论的“生化环材”天坑专业之一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成为半导体/芯片的主要对口专业,折射出“冷门专业”也可能有热门职业前景。此外,汉语言文学、英语、数学等专业的就业方向指向留学顾问、中小学家教等“教育口”职业。
热门投递职业人才专业榜中,投递占比最高的职业是行政专员/后勤,比例为5.4%,其次是管培生/储备干部(4.5%)、销售顾问(4.2%)等。与之相对应的是,扎堆投递的毕业生多来自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类专业,以及会计学、市场营销、国际经济贸易、商务英语等“泛财经”专业。就读于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投递时大概率将陷入较为激烈的竞争。
在“3年工作经验人才平均月薪TOP50专业榜单”中,排行前五的专业分别为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均为理工类专业。不仅如此,TOP50榜单也是理工类占据多数席位,可见技术型人才“钱景”广阔。
毕业院校影响着人才的职场起步与发展“钱景”。“3年工作经验人才平均月薪TOP50高校榜单”中,仅有2个高校是“双非”院校。平均月薪排名第一的是清华大学,达到17308元。其次是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平均月薪分别为16585元、14923元。可见,“985”、“双一流”名校“钱景”可观。此外,“高薪”院校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两座城市。
ChatGPT等数字技术冲击下,如何选择专业?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考生既要考虑到兴趣与优势,又要兼顾院校等级、专业“热度”。不仅如此,新技术变革等因素对当下以及未来的就业趋势产生影响。“AI替代”、“专业调剂”、 “选专业还是选学校”等都成为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的关注点。
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要关注新趋势、新方向,如数字行业、高技术制作等潜力行业,提前规避可预见的风险,适度“超前选专业”。今年,ChatGPT相关话题的火热,也让“AI替代人工”成为职场人甚至考生的担忧。
不过,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不必完全被“数字化”局限,或者过于恐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毛宇飞表示,数字技术在更新、市场需求在变化、新职业也在不断出现,使得专业和职业必然因果联系在减弱。
例如,人工智能训练师、互联网营销师、大数据产品经理等职业并没有特定对应专业,更需要复合型专业背景。学生无论学习哪个专业,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都要学会拓展和延伸,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特别是要努力掌握一些数据分析、软件编程等数字化技能,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智联招聘集团执行副总裁李强也曾在活动中表示,对求职者来说,数字化技能未来将像英语一样,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通用技能。可见,相比专业的选择,准大学生更应该提早着眼于数字思维的培养和数字技能的提升。
专业、院校、地域谁先谁后?
根据智联招聘调研数据,29.7%的职场人认为填报志愿时“专业>学校>地域”,其次是23.5%的职场人认为“专业>地域>学校”,超过半数的职场人将“专业”排在第一位。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助理教授胡佳胤建议准大学生们在取舍时,以目标为导向综合考虑,评估自己是否做出了离个人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最近的选择。而衡量离目标距离远近的标准可以是地理区位(如一线城市、目标公司聚集的城市、实习和就业机会更多的城市等)、人际网络(如学校资源、校友网络、学生培养方案设计等)、专业发展趋势(如与数字经济、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政策导向相关的专业等)或自身兴趣志向。
毛宇飞对于如何平衡三者,也给出了详细的建议。首先,“城市”的选择直接决定了未来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环境,特别是在一线、新一线和省会城市,拥有较好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和人文历史自然环境,这些城市的实习岗位、志愿活动、就业机会等也相应更多。
其次,“专业”的选择会决定大学课程内容、学习模式和未来择业领域等,例如,理工类专业会去实验室、机房、生产车间等实践基地,择业方向偏技术、研发类领域;经管类专业则会有企业实习、案例研讨、模拟创业等训练,择业方向偏管理、分析类岗位,可以结合自身特长、兴趣爱好、择业目标等来选择。
再次,“院校”的选择也很重要,不仅要考虑“双一流院校”和“普通院校”的区别,还要考虑“综合类”和“专业类”、“研究型”和“应用型”院校的差异,好的院校会有浓厚的学习、竞赛、学术和实践氛围,会通过“同伴效应”影响个人的学习习惯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被调剂”应该这样做
并不是每一位考生都能如愿进入自己最理想的院校或者专业,有些学生可能无奈进入自己的“备选”专业,或者“服从调剂”。对此,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李力行表示,学生可多发掘第二学位、转专业、辅修、跨校修课等机会,同时随着对“备选”专业的学习,也可能认识到这些专业的魅力所在。
调研数据表明,67.5%的职场人认为大学期间最应当“丰富自身技能、拓展知识面”,此外, 36.4%的职场人都有“辅修第二专业”的经历,也有18%的职场人“既辅修第二专业又跨专业考研”。对于多学一个专业带来的好处,54.9%的职场人认为可以“学习到更多知识和技能,成为复合型人才”,占比最高。39.8%认为能“避免虚度时间,校园生活更丰富充实”,26.9%表示“招聘方认可度高,找工作时更有竞争力”。可见,多学一个专业对于职场人而言,从修身到求职都十分受益。
上游新闻记者 宋剑
欢迎光临 中文搜索引擎指南网 (http://sowang.com/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