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p Senior Mentor Young Mentors
A 李开复 舒骋,陈志文
B 黄勇 丁钧,段晓燕,孙畅
C 杜家滨 龚定国、周杰、姜晓丹
D 张钟浚 顾常超、王晶、李迪
E 曾宪章 宋昊、童之磊、 郭去疾作者: sowang 时间: 2006-12-17 18:45
首先,曾宪章博士介绍百人会和这次活动。
张钟浚:我的career是非常简单的,我从台湾毕业,在哈佛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然后就是教书,教了20多年。1994年做了纽约科技大学的校长,她是个老学校,是个研究性的大学,一做下来就是12年,去年我就任学校校监,每个学校校监工作都不一样。刚刚开复跟我讲,你要讲一两个故事让大家离开的时候会记得,我现在有一个正式的答案,和一个非正式的答案。正式的答案,我当时毕业的时候,经济是很不景气的,找事很难,哈佛毕业也不一定能找到很好的工作,所以很恐慌,当时跟我合作的一个教授是一个来自科罗拉多大学的visiting professor,他当时很欣赏我,就说我一定要介绍你去学校,系主任听了就很高兴,正好他有一个暂时的缺,他给我打电话说让我过去,说我们不用看你也不用来看了,就给你这个job。我当时其实还是觉得蛮兴奋的,但是我的回答是,I won’t take it ,it’s not just you wanna see me,but I wanna see you!当时英文也不是特别好,所以我的那些中国同学都觉得好不容易拿一个工作,你还不去呢。没想到就是因为这句话,那个系主任就非要请我去看一下。结果很成功,他也晓得就是一个visiting我也不去,到最后他就说我实在需要一个人,新学期也快来了,那我就去了,呆了20多年。所以,iYou take a chance ,but you have a opportunity up to yourself.
下面我讲一段我的简短的故事。2000年微软公司把我调回总部,让我接管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在一个世界上最好的IT公司学习如何运营如何做产品等等,这是个非常特殊的机会。做了差不多三年之后,我觉得好像该学会的都学会了。然后发现公司其实是一个很大的机器,一个了不起的机器,里面有很多齿轮,很多了不起的齿轮,但还是一个齿轮,我觉得自己没有再继续学习、成长了。所以我建议你们当有一天发现自己处于这个转化时,就可以找一找还有没有别的机会来发展自己。2004年,我就想我接下来要做什么——我想很多朋友看过我那时候写的文章《Follow Your Heart》。我就想在我一生中最向往的、最成功的、最有成就的就是我在中国工作的那段时间。那么如果我回中国可以做什么?当时想的还是做教育,那么怎么做教育呢?我找了几个朋友,一起来谈谈当前中国最需要什么?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最需要一所世界一流的私立大学,这个大学应该有自己的方式去运作,以及能够很灵活的招聘最好的老师。当然这是个很长远的愿望。办大学要很多的钱,谁有钱呢?于是我们抱着很乐观的想法,也是很天真的心态,到了香港,去找一个个的富豪,一个一个的去敲他们的门。大部分富豪都是说:你说什么,办大学?不懂。后来终于碰到了一位富豪,他很有兴趣,就跟他合作,在一年半的时间写好了计划,也筹到了大部分的资金,我们在考虑把它建在北京、上海还是深圳,但是后来碰到种种原因——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多讲了,主要是没有足够持续发展的基金——这个计划落空了。这是我这辈子第二不快乐的一天——第一天是哪一天你们可以猜猜,呵呵。很多人会想我为自己创造机遇了,做了一件不可能成功的事,几乎要做成了却又没成,那怎么办,就不做了吗?我想,办教育其实可以有很多方式,帮助学生也有很多的方式。于是我开始办了开复学生网,开始写了很多文章,开始出了第一本书。
开复 :我觉得有几个因素是我要考虑的,一个就是,每个机会我能不能学会成长,这里面也有一部分我的老板是谁,这也很重要,从老板身上能不能学习成长;第二个能不能follow your heart,有没有兴趣做这件事;第三个是有没有天赋把这个事情做好,有没有能力。当然还要看一些世俗的条件,工资啊,工作条件啊,这几个做一个整体的咨询。另外我觉得,同学们不要太早做决定,有的同学大一大二,就要决定考研,出国,还是就业,创业,这个太早了。第一,不要那么早做决定,第二,这四个选择就是错误的,你需要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自己喜欢什么工作,喜欢什么公司,喜欢和什么人在一起工作,什么工作是有趣的,你的能力在哪里,你的兴趣在什么地方,这些才是重要的。考研、出国,这些是你达到最后目标的一些途径。
毕业时我听从了家里人的意见,没有follow my heart,去了公安部。那是九十年代中期,我是第一批招进去的网络警察。当时觉得特别神气啊,穿一身警服,在中国最好的公安机关工作。我在那里只做了三个月,因为我发现里面的人事关系特别复杂。我跟我老师讲,我不想做了,想离开。虽然当时是1000比1的比例录取进去的,但是我不喜欢这种环境,于是我成了唯一一个在受请前被退回去的。
我Master Degree在中科院毕业时,有一个机会可以去美国拿全奖读PHD——可是当时读研期间,和开复一样,因为我也很好奇,中国当时.net刚刚兴起,我也和几个同学创办了.net公司——拿到PHD offer后,我三天没有睡着觉,真的就是睡不着。到底是去美国读PHD还是留下来和我的几个partner一起办公司?后来我想好了,我说ok,我应该follow my heart!这次我没有听从家里人的意见,而是留下来继续在.net公司。后来我的两个师弟和同学都去了纽约那个大学读书,他们现在还经常打电话问我说,很想回中国来发展,问我中国有没有什么机会。我说机会有很多,你必须回来自己看。他们在美国已经买了房买了车,但是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非常平淡,每天就是开车上下班,下了班就是和孩子和家里的狗在一起。我后来把我的公司卖给了391,因为我当时在做中国医药网、中国卫生网,我们十七个人平分了两千多万。
这是生活上,那么事业上,我刚听到很多人的问题,我觉得很好玩:只有这么年轻的人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比如我是选择很多的钱还是选择喜欢的事业?我选择哪种机会?其实坦率地讲,刚才开复说要follow your heart,但是我并不认为你们有这个条件来选择。对你们——尤其是非常年轻的人——来说,把你手头的工作做好了,你就会有很多很多的机会。在某种程度上,机会并不是你掌握的,表面上来说,开复离开微软到了谷歌,他是在追随自己的心,但是开复有了这个条件,他可以做出这种选择。在很多情况下,对你们年轻的朋友来说,你做好了哪怕是倒一杯水的事情,接着就会有第二杯水,第三杯水……可是很多人的问题是第一杯水还没有倒好。我建议大家,最重要的一点是做好手头的事情。具体的我会结合我自己的故事在后面讲。
开复(下简称李):我可不可以不同意你刚才讲的话?(笑)也不是完全不同意,我是说解释一下我刚才说的话。Follow your heart呢,并不是说放着你该做的事情不做,本来在微软做事的,打电话跑到Google去了。而更多的是说,要找到你的兴趣在哪里?然后积极去做你有兴趣的事。当然你讲得没错,大学里如果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比如打网络游戏或者泡网吧,这绝对是不对的,就像陈先生您刚才说的要做好手头的事情,而手头你该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要找你的兴趣点。并不是说你可以不去做你该做的事。我觉得接下来是不是同学来提出问题,我们三个来进行回答了?
段晓燕:其实我也算不上成功人士啦,是这样的,我在21世纪经济报道工作,我正式加入是03年上海,但是我在研究生没毕业就已经在那工作了,因为刚一出来我就特别喜欢这份报纸,我原来学外语的,后来就新闻了。我特别喜欢沈浩的一句话:“新闻创造价值”,我也在很多媒体做过,后来实习、又有很多实际的接触,我觉得中国的媒体——其实我觉得媒体在社会的发展上是个非常重要的一个,那么中国呢在社会这么快的变革,包括经济的飞速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这么一个不大对称的方面。没有一个很好的媒体,就是说提供有效的信息,能够给人帮助,但你看西方的媒体成长的过程,我们现在说全世界的金融中心,华尔街也好,伦敦也好,你们看吧一流的媒体都在那里长大起来,为什么他们能长大,因为他们是跟经济一起成长的。中国也是这样,中国刚刚开始这种经济的成长,其实也是媒体成长的机会。我之所以喜欢这个行业呢,是因为我觉得媒体是真正能够给人创造价值,提供有效信息的,我就想做这样一件事情,于是在21世纪经济报道从没毕业到毕业一直都在做。后来我看些外企的东西觉得他们做的特别特别的好,我就把他们的story 以及成功之道,他们在中国如何获得成功,在世界如何获得成功,怎么去做好他的管理,怎么去做这个文化的建设,怎么打开中国市场等等,做了很多这样的一系列尝试,在企业界反响也很好,后来我就想外企的东西到我们中国来怎么样呢,我这个人比较爱国,我又很好奇,我就想国企他有很好的资源,这一批企业他如果不长大、不变革的话,没有竞争力的话,那中国是决不能融入世界的…于是我就保持这样一个好奇心,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中国,想catch up 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follow up 看能不能做些贡献。反正我个人的愿望就是“follow my heart to do something useful and happy.” , thank you 。
周杰:我来讲一下,其实刚刚讲到,一个人最幸福的是做他喜欢做的事,不管这件事是什么样的。开公司的话,你可能要问自己开公司创业是不是你想做的事情,你觉不觉得快乐?如果你想以后有一份属于自己的Business,这个企业很成功,这是你的乐趣和快乐的话,那你可能要想你怎样走到这个过程。我有种感觉,国内很多朋友来聊的话,大家都比较心急,包括我自己也是挺心急的,总想很快达到自己的成功,迅速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有个朋友有个格言我很认同,叫“Slow is fast”,看上去很矛盾,其实想想是很有道理的,就像你想有自己的Business,毕业以后开始去大公司,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准备,为什么这么说呢,你可能想把公司做得很大,中间会碰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一些大公司也会碰到,如果你先进入一个大公司学习,你会看到这些公司是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大公司是如何来运营和管理的,这些东西如果你直接去创业的话,是不会获得的,或者要付很多学费才能获得,这也许就是一个“Slow is fast”的一个例子,你在大公司建立很多很深的阅历和底蕴,然后厚积而薄发,实际上反倒是Fast,你公司起来的时候会更顺利,更快,而且很多事情会看得更透。
张钟浚 :很难有人可以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20年后可以做什么,甚至是如果他/她能给你一个答案的话,那也未必是真的。很多时候计划不如变化,我也很难知道我5年后会是什么样子的。尤其对于你们年青人来说更是这个样子,所以大家不必要很着急。 Planning for the next five years doesn’t really make sense because during these five years, things are changing.
顾常超:我非常赞同David教授的观点。我觉得在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一定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框架中,要不停去探索新的机会。还有就是成功的心态是很重要,不要放弃任何能让自己成功的契机。要以一个很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人与事。 Be ready for success.
张钟浚: 非常赞同!We should open to all the opportunities, 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时刻为每个机会做好准备。 比如说我的儿子,之前是哈佛数学系的,但是他现在在投行工作,和金融业打交道。他也曾经很迷茫,于是他会找我们坐下来聊一聊未来的构想。我们的建议就是让他不停去尝试新的事物。
张钟浚: If you are good at it you will like it, if you like it, you will be good at it 如果你选择了你不感兴趣的东西,你是很难成功的。如果你真的对物理很有兴趣就是应该坚持。还有就是态度是很重要的。不要总是叹气,因为这样你会以一种悲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了。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6.总结每人学到的东西- 要选择让自己开心的问题
-要学会平衡资源和个人努力
-宽广的胸怀
-Be open to all the opportunities
-If you are good at it, you will like it; if you like it, you will be good at it.作者: sowang 时间: 2006-12-17 20:08
E组曾宪章组讨论纪录
有时候你处在一种环境,需要有人对你讲逆耳的话。我认识一个人,他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我是斯坦福的博士,我在硅谷做过,我什么都做过,所以他要创业,他写了个proposal,想寻求投资,但是他的proposal被那个领域的大佬都condemn掉了。后来他就找到了我,我是比较会说实话的人,我在花了一些时间了解他了之后,就跟他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对他是当头棒喝,我跟他说:“Today, you are nobody.”也就是今天你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子,你怎么可能去要这么大的一笔资金去做你这个proposal呢?在professional manager这方面,yes, you are somebody,但是,在你想做的这个领域,you are nobody。我跟他说,你回去好好想一下,你是nobody, 你不可能从零跳到一百。刚开始,他跟我辩了很久,讲了很多理由。我就告诉他,怎么样把这个proposal进行切割,怎么样一步一步来做。因为很多时候,你无法一蹴而就,所以需要分成小部分,每个部分都是你achievable的,是以你今天的能量可以做到的。后来,他做得很成功,在那个新的领域是前三名的。
第二个阶段是问答,主要谈到生活和工作,说到生活方面,他们都像夜空中的闪闪星辰,用语言无法描述,至于工作,郭学长讲到不要做一个雇佣兵似的创业者,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创业?普通的人适合做什么?宋昊讲到积累,有句话叫性格决定命运,那么性格是怎么来的?有句话我深有体会,叫做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习性,习性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一点也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曾博士举到了一些他跟台大电机系一个师弟的故事,一个宏伟的目标可拆借成很多可行的小目标。至于如何balance你的生活和工作?他提到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他提到舍得,舍得舍得,必须舍才能得。从中我有一些体会,可能大家都有一些体会,只是我代表大家说了出来。
By the way,我是清华大学的,王湘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