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搜索引擎指南网

 找回密码
 禁止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18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Googler 的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1 17:4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谷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见证了这个年轻而伟大的公司在中国的每一个足迹,从Google.cn的发布,到谷歌中文名称的诞生,从一间凌乱的办公室,到10层的办公大楼;从清一色的洋老板,到迅速成长起来的本地领导团队;从北京科建大厦到上海来福士广场到香港IFC到台北101……

让我们走近这些人,共同品味他们的故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楼主| 发表于 2010-8-1 17:49:26 | 只看该作者


姓名:王婷婷
毕业学校:南京大学
入职时间:2005年
所在部门:Direct Ad Sales(北京)

2005年12月,我揣着研究生证,拎着随身的行李箱,走进清华科技园。我后来才知道,我该多么庆幸我当年义无反顾的决定。

参加Google 的面试,是2005年7月的事了。和Google 中国最早的一批员工一样,我的面试,历时半年,全程13个回合,可谓叹为观止。说起Google的面试,大家想到的可能是美国某报纸上著名的21条,可能是传说中的EMG的一票否决。可是我觉得,Google面试的魅力和魔力不在于这些,如果你仔细分析就会发现,Google的面试流程没有Group Discussion、English Test、性格测试或者assessment center这样的噱头,Google面试的精髓,在于他能始终保持宁缺勿滥的精神,找到最适合的人。

2006年4月的某个下午,我跟Team最初的几个女孩子一起,打出Google AdWords 第一通客户联系电话;电话那一头,客户的语气里满是惊讶,电话的这一头,我们更是狠狠捏了一把汗。

2006年8月开始,我和市场部同事一起走遍全国数十个城市,在南京、上海、无锡、杭州、济南、青岛、北京,开始了Google在中国市场的第一轮中小企业巡讲。我跟自己说,总有一天我再不会瑟瑟发抖的站在讲台上。

2007年5月,Taipei 101大楼,我们第一次跟海峡那一边的中小企业面对面。台北、高雄、台中、花莲,我们把Google之歌传遍了宝岛……

我已经不记得自己走过多少城市,拜访过多少客户,开过多少次见面会,讲过多少课程,却始终有passion继续忙碌和奔跑下去。当我们管理着一个又一个公司,说服了一位又一位老总,帮助了一批又一批客服经理,那种成就感,是我们年轻岁月的最好见证。

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正在上海虹桥机场的候机大厅里,结束我又一轮的extensive travel;我跟HR部门的同事说,这样的文字,于我是困难的。在我洋洋洒洒每天几千字的博文里,点点滴滴记载了这个神奇而伟大的公司在中国成长的每一个足迹,让我从中提炼出几百字,如何能表达我对这个跟我一起成长的三岁孩子的爱。飞机渐渐滑离空港,我突然觉得,Google和我们这些幸运的孩子都像极了这一架架飞机,在大中华区辽阔的土地上启航。我们,要飞得更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0-8-1 17:49:52 | 只看该作者


姓名:朱琪
毕业学校:清华大学
入职时间:2006年
所在部门:Engineering(北京)

作为一个Google的粉丝,听说Google要来中国的时候,心里一阵兴奋。正好也是找工作的季节,于是我怀着虔诚的心,编辑了一份个人简历,发往Google招聘邮箱。我大学里学的都是数学相关的专业,所以我格外用心地准备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尤其是算法与数据结构。一本厚厚的数据结构书,我反反复复研读了七遍。凭借大学期间兼职写程序的经验积累,我终于如愿拿到了Google的Offer。

没等正式入职,我就拿了个绿色badge,作为实习生进Google公司熟悉业务。我像刚拿到新课本的小学生一样幸福地汲取着Google的知识。Google总部的工程师给我们作做入职培训。没过多久,我们就正式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Google的项目一般是由一个个小团队负责,每个团队多则三五个人,少则一二个人,组员可能一半时间在北京,另一半时间在加州,所以网络讨论和越洋视频会议就成了家常便饭。Google的项目都讲究一个“快”字,一旦有了想法,就要动手去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做出一个原型,然后不断完善,并尽可能快地提供试用版,供广大用户试用,最后将根据用户的反馈进一步完善产品。所以在Google的Lab里有那么多beta产品。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都成长得很快。

在Google工作,最让我兴奋的不是闻名于世的Google美食、健身房、按摩室,或者各种娱乐设施,而是这里的同事,和大家所做的项目。这里有从各大高校刚刚毕业的计算机高手,也有在IT界驰骋多年的项尖学者、教授。每天在享受Google的美食或在台球桌旁娱乐时,同事间可以互相了解各自所做的项目。在Google工作,我们可以提前试用公司的各项产品和服务。例如谷歌输入法、Linux下的Google桌面以及各种搜索新功能,我们可以在正式发布前试用,并提出改进意见。我们更可以根据个人爱好申请加入项目组,用20%的时间来完成一些新的功能的开发。每周,Google都会有好多专题讲座,让我们能了解到其他产品的开发经验或是学习到某项技术。

如果你也是一个Google的粉丝,你也喜欢Google的产品,那还等什么呢?赶紧来加入我们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0-8-1 17:50:20 | 只看该作者


姓名:陈力捷
毕业学校:浙江大学
入职时间:2007年


所在部门:Engineering(上海)

参加Google的面试让我在使用Google的搜索引擎之外,第一次实实在在地接触了真正的Google。Google很重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个人技能等细枝末节。技术和知识都是可以学习的,而思考和动手的能力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天赋和潜力。四轮面试也不意味着面试过程的终结,面试结果的审查会是一个更漫长的过程。据说每一份通过面试的工程师的简历都要Larry Page亲自看过,确保我们招到的是最优秀的科研和工程人员。

毕业后,我怀着莫名紧张的心情来到陌生的上海,一进Google公司大门,繁茂的香水百合散发出的淡淡清香,让我不由得心情舒畅。自由是Google的宗旨,在这里,我可以坐在气球上写程序,随性折腾我的办公桌,遇到工作问题只要大声说出来,就有同事热心帮我解决,累了就找同事下棋打球玩游戏。当然,工作不可能没有压力,但是公司总是尽一切可能让我们用轻松的心情和健康的心态面对工作中和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

Google公司的技术和实力保证了我们的工作是卓越而富有成效的。每周的组会让我们共享组里其他成员的进展和成果。老板也会定期找我们单独对话,以总结优缺点,整理工作得失,解决工作困惑。在个人发展方面,公司会安排各种各样的培训,包括技术方面的tech talk,以及非技术方面的心理交流和领导能力培训。在这里,我们可以让各方面的能力获得均衡的发展。

Google和其他公司的不同在于,你可以完全自由地用20%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项目。创新是我们的血液,就算开复也无权干涉我们创新的想法。实际上有很多Google的优秀产品,比如Google Suggest和 AdSense,都是员工在20%的自由时间中创造出来的。Google产品最铁杆的粉丝就是我们这些Googler,这些凝聚了工程师们智慧结晶的产品总是能够很快获得市场认可。

在Google这个只有十年历史的年轻的公司,我们有很多生机勃勃的、还带着校园气息的年轻小伙,也有很多白发苍苍、在代码艺术上孜孜以求的老爷爷。“整合全球信息”,这是公司的使命,也是一个信仰。我是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工作。这个任务艰巨而又崇高,也正是每天激励着我们努力工作的动力。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8-1 17:50:45 | 只看该作者


姓名:张蕾
毕业学校:北京大学


入职时间:2006年
所在部门:Engineering(北京)

我参加Google的面试是在2005年9月,那时候Google还没有正式的北京office,面试我们的工程都是从美国总部不远万里飞过来的。他们说,因为只有面对面才能更好的与面试者沟通。Google对面试者的重视和诚意让我深深的感动了一把。我的第一位面试官是一个年轻的工程师。我问他:“你在Google工作的感受如何?”他非常真诚且毫不犹豫地说:“如果你真的热爱技术,那么Google就像天堂一样!”

工作了近两年之后,我自己也深深体会到,Google的工作环境,不愧为世界Top 1。美味的食堂、健身房、按摩室、充满创意装饰的隔间……最重要的是,Google是一个非常年轻、充满活力的公司。 每天,大家都充满热情地思考、讨论,想尽办法为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创造更多更好的产品。 相信大家在今年雪灾和地震的时候也看到了,Google推出的产品,无一不是为了让用户得到更有效更全面的信息。就像Google的使命一样:整合全球信息,让用户可用。

另外一个重要的收获,就是我们有很多到世界各地不同的office交流学习的机会。 这种交流对我们的帮助不仅仅是技术方面,还包括生活能力、语言学习等等各个方面。 尤其到了Google公司总部所在的Mountain View,那里的大牛可是相当的多。Google总部举办各种各样的技术讲座,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你什么都可以去学。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工作,怎能不觉得是身在天堂?

Google员工的发展方向是可以自主选择的。从入职的第一天开始,员工想加入哪个项目组,做哪个产品的开发,选择权都在自己手中。当然,如果某个项目太热门,那么你就需要向manager展示一下能力,表表自己的决心了:)在往后的工作中,如果你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想学习和尝试一些新的领域,这在Google内部非常容易实现,也是开复鼓励大家尽量去尝试的。 这种转换,也可以是部门之间的转换,比如工程师转项目经理,或者销售人员转客户合作人员;员工甚至可以申请转换工作地点,比如从上海转到北京。在这种自由民主的气氛里,有那么多条发展道路摆在你面前,我想Google员工唯一要担心的,就是不知道自己该选哪条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8-1 17:51:09 | 只看该作者


姓名:柯化成


毕业学校:浙江大学
入职时间:2006年
所在部门:Engineering(北京)

Google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我恰巧正在找工作。一直以来,我就非常喜欢Google的全线产品,看到Google招聘信息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一下,想“就是它”了。于是,用Google找到谷歌的招聘简历投递地址,有些惴惴地发去了我的简历。20个小时之后,我接到了Google招聘部门的面试预约电话,先后参加了五六轮电话和现场面试,大约一个多月后,我收到一个DHL包裹,里面躺着我心仪已久的offer。

Google是一个有着浓郁工程师文化的公司。在这里,技术的创新是公司的第一推动力。Google的工程师有着令人羡慕的自由度和创新空间,同时Google领先的大规模并行处理技术使得工程师可以同时控制成千上万台机器,许多疯狂的想法因而成为可能。

我爱Google,因为她给我提供了每天进步一点的空间,开放、创新的工作氛围,和顶级聪明人一起工作的机会,当然还少不了相当有竞争力的薪酬和食物。

在Google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主要参与过两个项目,一个项目是开发三个语言版本的知识搜索(问答):中文 (与天涯社区合作)、俄文、泰文。发布一个自己完全不懂的语言版本的产品有时是件挺有意思的事情 :);还有一个项目是针对四川地震做的寻找灾区的亲人项目,这是一个20%项目,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项目。在地震发生后不久,我做了一个原型系统,后来,许多同事加入,大家一起奋战,20小时内,我们上线了第一个版本,在后来的七天内又有两次重大升级。短短一周时间,我们收录了逾十八万个网页和逾十万的来自医院/避难所等的记录信息,为人们提供了超过八十万次的灾区寻亲搜索请求服务,哪怕其中只有百分之一有效,那也是切切实实地帮到了近一万人!这个产品让我真正认识到Google的使命——“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访问并从中受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你搜 ( 鲁ICP备16006309号

GMT+8, 2024-6-2 23:33 , Processed in 0.21502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