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搜索引擎指南网

 找回密码
 禁止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1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学生纪录片:保持“冲动”,不循常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2-15 00: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苏佳霖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林洁)12月11日晚,第六届中国国际大学生纪录片大赛落下帷幕。本届大学生纪录片大赛共征集到来自全球46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名校的283个高校共801部作品参赛,经过层层筛选,最终7个项目获奖。

就读于英国北安普顿大学的青年导演王凯,凭借作品《瘾》获得“优秀青年纪录片导演”和“优秀纪录长片”双份荣誉;“优秀纪录短片”被莫斯科电影学院的埃琳娜·康德拉特娃导演的《青春期》摘得;青年导演安德烈·奥兰斯库则凭借《长话短说》获“优秀创意纪录片”奖;评审团特别推荐纪录片由刘昭导演的《豆腐厂的日与夜》摘得;陶长经、许贺导演的《巾帼丈夫—胡重》获“我与祖国共成长”共青团中央特别推荐纪录片,优秀组织机构由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获得。

谈及作品的评阅标准,终评评委之一——知名纪录片导演、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会员范俭说:“对于年轻导演,首要看重的第一是‘冲动’,第二是‘不拘’。”“冲动”意味着导演有自己的个性和态度,而“不拘”则是不循常规,有自己独到的表达方式。“当然,这种表达并不是为个性而个性,他是真诚的,确实是有感而发的,才能打动每一个人。”

尽管并非专业科班出身,甚至直言“不太懂纪录片”,但王凯历时3年多完成的处女作《瘾》却毫不青涩。意识流的旁白,复古的调色手法,出乎意料的剪辑,在闭幕式现场播放的部分片段就已经在一众纪录片中吸引了观众和同行的眼球。王凯坦言,自己拍纪录片并不是为了拍纪录片而拍,而是试图通过拍摄激发与母亲之间更多的生活沟通,在生活中建立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对话方式。对他来说,是否是一部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则是以与母亲的关系作为“测评效果”。

“与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我觉得我们的家庭教育,还有家庭关系,一定程度上可能被新时代竞争的压力所破坏,父母会希望我们多去做‘正事’,多去做一些对我们自己未来有竞争优势的事情,这其实是捆绑了我们。”王凯说,拍摄纪录片可以让他和母亲敢于面对一些细节,“我觉得说拍东西是一个借口,(其实)可以让我在她面前摆弄,然后可以‘勾引’她说话,彼此之间的那种‘表演’慢慢会带出一种更加真实的一个境地。起码能打开一些平常我们不那么容易说出来的那些话。”在语言和观念的代沟下,本片对于母子之间生活共感的探讨引人深思。

在本届国际大学生纪录片大赛的参赛作品中,有相当多的作品同样拍的是身边的家人或者朋友,也有少量作品涉及当代社会热点,如获得评审团特别推荐纪录片的作品《豆腐厂的日与夜》。“这是一个很大的社会话题,一般大学生不会注意到这种中小企业在当代的生存困境,因为这是在大学生生活半径里看不到的,我们鼓励年轻作者更多探索自身圈子以外的社会热点话题。”范俭说。

作为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重要子项目,中国国际大学生纪录片大赛于2014年立项,每年吸引国内外逾300所高校参与,有力推动发掘和和培育具备国际视野、学术和实践能力兼优的未来纪录片人才。第六届中国国际大学生纪录片大赛由中国青年报社、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主办。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你搜 ( 鲁ICP备16006309号

GMT+8, 2024-11-27 01:19 , Processed in 0.18070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