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搜索引擎指南网

 找回密码
 禁止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2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搜索引擎让我们变笨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4 23:5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艾俐


夏日炎炎,学期结束,我躺在床上读完两本书,着实使疲惫的身心有着涤清之感。一本书书名是《数字并发症:Google把我们变笨了吗?》,作者马克·包尔连(Mark Bauerlein),由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社出版。另一本是《网络让我们变笨?数字科技正在改变我们的大脑、思考与阅读行为》(英文书名: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作者卡尔 (Nicholas Carr),由台湾猫头鹰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暂未在大陆出版)

这两本书都是分析无所不在的网络对我们生活、学术、认知甚至大脑产生的影响。现在说到谷歌,也要说到百度、搜狐等中国搜索引擎。近几年,互联网、手机、微博、微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似乎正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每年我教不同的学生,都惊讶于他们的改变。2009年我第一次来到大陆,与很多同学(研究生及本科三年级)谈到台湾的小说家,如白先勇、王文兴,“文革”伤痕文学始祖阿城、张贤亮等,都一谈就通,彼此之间似乎毫无代沟,也无地理的隔阂。接着,同学知道的只有韩寒、九把刀、郭敬明等,我也到网络上看看他们的小说,终究不太能有共鸣。

当然,很多人会说我不了解年轻人,但是我认为,这些年轻人出去是要有竞争力,他的客户有各种年龄阶层,各样背景,各式经验,他们都必须了解,不能只了解自己同辈的心情或明星动态。

大体说来,那时的学生有些羞怯,需要你不断鼓励,现在学生能言善道,个性化明显。(90后真有明显差别)计算机手机越玩越精。例如我带学生至异地采访,要他们发微博,本科生访问完后,拿起手机,手指快速拨弄,马上就发上去,但是研究生(大约长两三岁)却要等到晚上回到旅馆才能发。

真正让我担忧的是,看书的人越来越少,而且认为信息已够丰足,注意力极短。

于是,这个学期我想出不同办法,吸引他们读书。往年,我指定同学读书,每学期读一本书(书都是我从台湾带来的,而且我都看过,当然该课程还有别的作业),让他们写读书报告,或者在课堂里讨论,但我总觉得流于形式,无法吸取作者的精华于万一,于是我与每组同学谈他们看的书,同样短短时间,也不容易尽兴,这学期刚开始,我就发书给他们,言明我不要求写报告,也不必和我讨论。[老师唯一的要求是你们找个安静的下午,到水库(汕头大学的地标)旁边,不要带手机,读读这本书,看完后,再传给其他小组成员,大家看完后,可以和其他组互换,或者到老师这来拿新书。]

我也信守承诺,到学期完毕,都没有问他们到底看了没有。

我如此做,主要想让他们单独体验和作者交流的时间。现在是“体验经济”的时代,但对这个古老的经验却很少人提倡,希望他们重新恢复古老的经验,近年来平面媒体显著没落,何况书本?

但是运用计算机、手机自如的年轻人,真的比以前聪明吗?会处理事情吗?更有创造力吗?思考逻辑更健全吗?与人更能沟通吗?(这些都是在社会竞争需要的能力)很多研究都显示,他们这些方面能力在衰退。

在大多数人都赞美新媒体、社交媒体的威力时,为传统媒体,为书籍辩护的人,似乎政治非常不正确,但作为这四十年经历媒体重大改变的我们这代,是否也应该反思,这种现象到底能否加强年轻人的竞争力,让他拥有更好的工作,乃至获得他的终生幸福呢?

谷歌等搜索引擎的确带给人无限便利,海量数据弹指而出,而且训练出学生手、眼、脑的协调力。但这两年也有很多书已开始探讨Google带来的这些问题。网络似乎正一步步地削弱我们的专注力与沉思能力。以前喜欢追求知识的人是沉浸在知识汪洋里的水肺潜水员(要潜得深,才有收获),现在则是驾乘水上摩托车,在知识的表层高速滑行。

计算机网络迷人风貌下,潜藏着很多风险,里面有篇作者卡尔写着自己的亲身经历,“在过去的几年里,我有一种不安的感觉,觉得某个人或某种东西,正朝着我的大脑修修补补,重新部署我的神经回路,重新编写我的记忆。我不再以过去的方式思考,以前,我的思绪很容易沉浸在一本书或一篇长文里,我的思想很容易陷入故事或论述的转折点,我会花很长的时间再三咀嚼回味散文的长句。如今,这种情况鲜少发生了。现在我的注意力往往读了两三页后便开始游移,便觉得烦躁不安,思绪混乱,必须找其他事情来做,觉得我总是努力把漂浮不定的注意力拉回至书本上。过去无比自然的深度阅读,如今却困难重重。”

这位作者在哀悼他往日的专注,与书本作者所作的交流。也是我希望我的学生能有的体验(与书籍作者的交流),说不定这是他们此生关于此最后一次的体验。

信息,多就是好吗?快就是好吗?根据统计,在Google上搜寻历史名词,87%第一顺位找到的是维基百科,但是维基百科每一则平均有4个以上的错误……当我们在线阅读时,我们往往只是“信息译码器”而已。过去我们不受干扰的深度阅读,维系与作者紧密的心灵相通,这种阐释演绎作品内容的能力,很难在网上阅读培养出来。

不断上网,看手机也使很多人患有注意力缺陷障碍症(ADD,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的缩写),当面对那小小大大的屏幕,仅仅是翻阅,不会与我们的思维融合。我们在网络愈来愈畅所欲言,却难免更理盲而滥情。




还有,我们常常自豪同时可以处理多项工作,更有效率。斯坦福大学的人与互动媒体实验室主任 Cliff Nass证实这些假设完全错误。Cliff Nass对一群最擅长运用多功能的人作一系列的研究,他们如何同时做多样不同的工作,他们脑子的运作有什么不同。研究结果发现同时做多样工作的人,没有一件事能做得好,他们在很多领域表现极差,像是不会略过无关的信息,不能把记忆的信息在脑子里整理得有条有序,而且切换工作显得杂乱无章。

今天的网络有如免费献给我们的盛宴,佳肴一道接一道,愈益鲜美多汁,我们不管浅尝,或大啖之余,几乎无喘息的空间,每当历史上有新科技发生时,总会有人唱出刺耳的反调,但是忠言逆耳。长久后,也许能证明这些逆耳之言,谱成关键的冷静低音,浇熄我们过多的火热且浅薄的情绪。


(作者系汕头大学传播学院教授、资深媒体人,曾任台湾《天下杂志》总主笔)



netease 本文来源:东方早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你搜 ( 鲁ICP备16006309号

GMT+8, 2024-6-26 15:50 , Processed in 0.16888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