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搜索引擎指南网

 找回密码
 禁止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5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进行准大学生生涯规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7-11 01:02: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考后如何进行“准大学生”生涯规划?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者按

  进入普及化阶段,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入学后到毕业前的高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将培养工作向前后延伸,搭建起“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协同贯通培养的桥梁。在2022级新生即将步入大学校门、2022届大学毕业生逐渐走向社会的当下,我们关注“准大学生”生涯规划和毕业生就业见习这两个分别对应大学生入口、出口的问题,以期为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

  当下,随着各地高考分数相继公布,广大考生和家长也开始了志愿填报。教育部发布了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陷阱的预警,并号召各地通过电视直播、网络平台等,面向广大师生和家长开展志愿填报指导工作。同时,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深度实施,各级各类教育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大好机遇。在此背景下,有必要着眼于不同学段的差异和需求,疏通关键环节,促进中学和大学阶段的教育衔接(以下简称“中大衔接”),做好贯通培养,在信息赋能并推动教育升级和转型的过程中,深化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中大衔接”的现状和需求

  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所承载的战略使命更加重要,肩负的任务也更加丰富。面对经济下行、就业形势严峻等重重压力,高等教育要致力于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而非消极等待就业的学历持有者。促进“中大衔接”,实施贯通培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学有创新、学有所用的动能,已成为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现实诉求。

  高考生中的半数以上将进入各级各类高校继续学习。作为“准大学生”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的关键节点,面临着新的生涯规划。

  首先是高考后的志愿填报与职业规划。过去,我国基础教育一直深受升学考试的影响,各地高中目前尚未开设或开足职业规划课,高中日常教学亦不足以支撑学生在高考后的志愿填报。某中央媒体2021年6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86.3%的受访者反映因填报志愿而困扰。面对考生与家长的现实需求,社会上出现了形形色色以营利为目的的志愿填报咨询公司,有的志愿填报指导项目动辄收费上万元。受所在区域和家庭文化资本差异影响,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填报志愿过程中的表现与选择千差万别,许多学生因未能接受有效指导而选非所长、学非所愿。

  其次是学习任务的转变。长期以来,高中阶段的教与学主要侧重于知识点的掌握、巩固,以及解题技能的提升,目的是为升入大学或步入社会打好基础。大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则截然不同,主要是发展专业素养、借助通识教育以提升综合素养。面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涯,特别是学习任务的转变,“准大学生”的知识观念、学习态度、学习方式也要作出相应的转变。

  再其次是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的调整。大学阶段主要关注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及由此而来的学术兴趣的增长、独立思考意识的觉醒、审辩式思维能力的提升、逻辑思维的增强、创造性的发挥等。大学、中学的课程组织逻辑、教学生态、考试与评价方式等均有区别,大学教学不可能像中学那样围绕知识点和解题技能进行细致入微的学情诊断,更多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许多大学新生入学后依然沿袭背记知识点、做练习题以应付考试的学习模式,难免忽略学科专业自身的逻辑以及其所承载的能力素养发展,这样的学习习惯甚至影响到此后的研究生学习阶段,妨碍科研学术能力的提升。


有待关注的高考后暑假“空当期”

  对于“准大学生”群体而言,高考后近三个月暑期假期最长,不再有紧张的学习任务,是相对的“空当期”。而“准大学生”们对于大学学习方式和生涯规划缺乏了解,急需科学合理的指导。某中央媒体的一项调查显示,67.7%的受访高考生不清楚所选专业的前景和就业情况,44.1%的受访高考生会考虑未来发展。而“中大衔接”也需要相应的过渡期,仅靠大学里一两场新生见面会或若干场“大学生活如何过”的报告,并不能满足广大新生现实而又具体的需求。对于大学新生而言,度过了高考后的休整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之际,距大学开学尚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也为“中大衔接”提供了相应的时机。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面对每年逾千万的大学新生,有必要动员高校和社会力量予以帮扶指导。可充分利用高考后的暑假,深化信息赋能,帮助学生开展生涯规划、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这将对提升学生大学阶段的学习质量发挥长远的促进作用。

  借助信息化、数字化优势促进“中大衔接”

  从“准大学生”群体的现状和需求出发,可借助信息化、数字化优势,充分利用高考后的暑期,促进“中大衔接”。

  借助在线教育平台,开展志愿填报和生涯规划指导。志愿填报是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每名学生、每个家庭的未来。建议相关在线教育资源平台设置“志愿填报与生涯规划指导”板块,搜集汇总各级各类院校的招生办、就业指导处信息,邀请高校教育工作者录制相关视频,讲解不同专业的培养方向、所设专业课程、就业趋势以及职业发展前景等,帮助高考生进行生涯规划。同时,尝试运用大数据,立足当年高考考情,参照往年历次高考和各级各类院校录取情况,帮助考生和家长在志愿填报时作出理性选择。

  鼓励各高校面向大学新生,远程开设短期的“院系认知课”。近年来,高校录取通知书设计异彩纷呈,较好地展现了学校文化,发挥了育人功能,也因此广获舆论好评,彰显出高校从细微处育人的意愿。在此基础上,高校可参考但不限于如下几点再作拓展:一是以录取通知书为载体,面向大学新生发送暑期学习资源。例如预先设计好学校和各院系新生指导课、学习材料等线上资源礼包,通过在录取通知书上增设二维码等形式,发送给录取新生;或是通过高校和院系的官网、官微等,面向各院系新生介绍专业课程与培养规划。二是远程开设“专业认知课”。新生面对许多的学科专业都是“从零开始”,新的知识结构、思维和学习方式等都与其过去的经验有很大不同。高校各院系可进一步了解新生的知识储备、认知特征、学习需求等,做好学习指导。通过线上传递本院系教授的讲座,彰显专业特色,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有条件的高校和院系还可以根据自身教学进度和需求,通过社会实践、暑期夏令营等,及时了解新生学习表现并予以指导,帮助新生实现知识观、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的转变。三是开展生涯规划指导。面向新生系统介绍院系历史,邀请院系杰出校友在线分享学习经验、成长经历、院系生活等,通过其现身说法,促进新生对院系文化的认同,发挥榜样激励的作用。

  借助在线资源平台,推出大学暑期先修课。我国大学先修课起步于2013年,且主要由若干重点大学对接部分重点高中开展,目前规模有限。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推广大学先修课的良好机遇。面向“准大学生”群体推出暑期先修课程,主要是在高中阶段已经形成的核心素养基础之上,着眼于新生的学习需求,做好衔接、起步,开展包括专业素养在内的通识教育。当前,广大高校有必要着眼于“数字中国”的战略目标,在常规的大学先修课之外,增设并强化数字素养、计算思维培育方面的课程,为提高大学新生的自学能力做好准备。

  开展“准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学习需求调研。通过在线教育资源平台,在推出大学暑期先修课程的同时,还可以对“准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学习习惯、社会实践需求、职业规划需求等展开系统调研,及时了解“准大学生”的成长动态。可尝试开展大数据建模,大范围开展学情诊断,从而探索更加精准的辅导策略,更好地促进“准大学生”成长,并据此动态完善教育资源平台。

  总之,在数字化战略促进教育转型、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的当下,有必要借助数字化、信息化优势和海量在线教育资源,尽快填补因学生家庭背景差异而出现的“鸿沟”,在帮助学生个体实现充分发展的同时提升教育质量,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培养。(作者赵章靖、浦小松单位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王无限单位系山东省莘县第一中学。本文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未来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案例研究”[GYI2021011]的阶段性成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你搜 ( 鲁ICP备16006309号

GMT+8, 2024-11-24 19:47 , Processed in 0.15228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