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搜索引擎指南网

 找回密码
 禁止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9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考倒计时115天,高三家长应该这样做!90%的父母不知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2-12 01:35: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法则一:家长调整好心态,控制情绪

家长应努力营造一个温馨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不要刻意制造一个一切为了学生的高考紧张沉闷压抑的氛围,少谈高考反而有利于高考;家长之间要和谐,减少矛盾,“高考无战争”;“看透不说透”—一种心照不宣的沟通和提醒;不过度关爱。

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平常心、平静心、理解心、爱抚心、激励心、信任心;高考快乐,快乐高考;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复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应对策略,只要学生是对的就可以。

家长还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安慰学生应对各种烦恼,如:记忆力下降;水平不升反降;考场紧张;压力和焦虑等。

  

▌法则二:降低期望,接受现实

家长要降低期望值,宁愿低些也不要太高,压力宁愿小些也不要过大。过高的期望会造成家长心态的失衡,会给学生施加不当压力。


怒其不争,可能会造成学生的退缩逃避;

责怪埋怨,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逆反;

高分要求,可能会使学生望而生畏;

学习施压,可能会使学生无所适从。

特别提醒家长,要保持正常的期望心理,接受学生现实表现和现有能力,合理施教:变怒其不争为激励促进;变责怪埋怨为冷静劝导;变高分要求为适当指标;变学习施压为放松调节。

  

▌法则三:鼓舞孩子的士气,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只要稍加注意,就会经常听到周围的人在聊起自己的孩子时常会说:“我的孩子怎能和你的孩子比呢?脑子不好用”等等。要知道,没有比这更伤孩子的心了,特别是这种话是从他的亲人口中说出来的,结果可想而知,这样他们就会失去在学习方面的信心,甚至有的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叛逆和对环境的仇视情绪。

积极的暗示,特别是这种暗示来自亲人、朋友或老师,肯定会对孩子在心理和心智方面产生良好的作用,但是来自亲人的暗示,常常会有夸大和期望的成分,所以,不要轻易地给孩子下定义。

当孩子确实在某一阶段,某些方面做的不够出色或遭遇挫折时,家长不妨说:“我相信你下次会做的更好”“你一直是最棒的”等。

任何考试,都需要考生有一个必胜的信心,高三年级的孩子们最需要的是家长的鼓励,有进步的孩子,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偶有失误的孩子,鼓励他们找到失误的原因和避免再失误的方法,要给孩子一个可望而且可及的目标,不要总拿高考状元作比较,也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亲戚朋友的孩子作比较。

▌法则四:全力做好孩子的后勤工作,但要适度

高考备考是一场持久战,身体是很重要的,作为家长一定要做好后勤工作,保证学生早上来校之前吃上丰盛的早餐。有条件的话中午可以安排地方让学生午休一个小时,这对孩子很重要。不管父母的工作有多忙,这一年,孩子的事是最主要的。

学生迎接考试,家长做好后勤保证,这是每位家长都必须具有的服务意识。从学生的心理感受方面看,家长的关心未必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生正在那冥思苦想,爸爸走来好心相问:“复习得怎样了?”学生刚进入连续思考状态,妈妈端来一杯热汤:“先喝了再复习”,此时,学生不得不切断思路。学生坐在书桌旁专心学习,家长把吃的悄悄送上就行。

另有一些家长,临到考试时就怕学生吃不好,影响了考试,于是就努力改善伙食。结果大鱼大肉,使学生生理失调,学习精力不济,甚至影响了身体健康。

更有一些家长,从广告上东查西找,给学生买营养品、补脑液一类,希望创造以吃促学的奇迹。从曾经这样“吃”的同学反映的实效性看,往往是白花钱,不顶事。因此,家长的心理关心要细致,物质关心要科学。平时住校的学生,考试期间仍应住校。家长平时不常到学校看学生,考前和考试期间也没有必要伴在学生身边。

  

▌法则五:把学习权交给学生,不要给学生乱补课

高考复习是一种自主性极强的活动。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随着考试的临近而适当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具体要求,给他们以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学校尚且如此,家庭更需提倡。

建议不要给学生乱补课,外边的补课班没有系统的教学计划,教学效益不高,师生不熟悉,沟通比较困难。事实上,在外边打旗号的教师很少有丰富教学经验、对高考有深入研究的人,因为补课班太多了。

一位学生在回顾上补课班的经验时说:“终于见到传说中的某语文教师课了,简直就是个大骗子!”什么都没有比认真上好每一节课重要!

  

▌法则六:常与孩子沟通切忌唠叨,和老师保持良好沟通

每一位家长都要找时间和孩子沟通,但不要唠叨,特别是住校生,家长更要和学生多沟通,最好晚自习结束后利用电话聊几句,要让孩子感觉到并不孤单,这样的交流能给学生在艰苦的高三带来无比的温暖和强大的动力。

师生、家校的配合非常重要,家校配合、师生团结能够迸发出无尽的力量,是获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什么情况,家长应随时观察孩子情况,和老师保持良好的、正常的沟通,确保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

▌高三家长八大忌语


忌语一:你一定要考上某某大学!

忌语二:你一定要在班里考到第几名!

忌语三:12年的学习,关键就在这次考试,你一定要好好把握!

忌语四:这次考不好不要紧,明年可以复读。

忌语五:什么事情都不要你做,你只要好好复习就行了!

忌语六:好好复习,高考时来个超常发挥!

忌语七:去年谁家的某某考上了某某大学,你像他一样就好了!

忌语八:你这一场考得怎么样?

  近年来经常会看到不少学校教育和教师的负面新闻,各种不好的消息听得多了,作为家长,当然也就有了各种顾虑和担心。现在,很多本该和老师站在同一战线的家长却和老师“斗智斗勇”,其实真的没有必要。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与老师相处,一不小心会踩到“雷区”:

  老师不喜欢家长的哪些做法?

▌1财大气粗,收买老师

有些家长就认为金钱是万能的,只要把老师用钱砸倒就不愁孩子不好,想尽办法让老师照顾自己的孩子,在他们眼里这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这种父母一般不缺钱,属于心甘情愿的打点老师,等孩子一毕业一般他们就会和老师断去联系,毫无瓜葛,属于用得着谁就收买谁的做法,但这种做法一旦让孩子发现会让ta以后有样学样,成为一个典型的功利主义者。

▌2孩子交给您了,该说说,该骂骂

这句话是很多家长最爱说的话,但是老师却不一定会认同。第一,孩子不是老师的,您可以随便说骂,但是老师没有这个权利。第二,全班几十个孩子都交给老师,老师管的过来吗?第三,家长这句话看似客套,但是其实也有推卸责任的意思。

▌3爱抱怨老师,抱怨学校

  其实绝大部分老师都是认真负责的,但是家长有自己的喜好,有的会从感觉上对老师有成见。比如一开始入学的时候,家长都希望是老教师或者严厉的老师当班主任,感觉这样会对孩子好,但是一段时间,会听到家长抱怨,老师过于严厉,喜欢为难孩子等,这就是主观认定,而非客观判断,而且如果一旦老师严厉了涉及到自己孩子问题的时候,家长一般会规避自己的责任,先挑老师的不是。老师其实也挺冤枉的。

▌4急功近利,一味提要求

就是过分强调分数和名次。分数是衡量孩子的一个标准,但是同样是60分,含义也完全不同,有的60分可能意味着刚刚及格,有的60分对学生可能是很高的分数,因为题目的难度不同、学生的基础不一样,但是一些家长看到分数就着急,不会冷静分析,着急找老师。

还有的家长特别希望老师给自己孩子开小灶,能够充分关注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家长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做法有待商榷。其实,正确的做法是鼓励孩子自己去问问题,因为只要老师在学校,他就有义务解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且老师不会拒绝孩子的提问。



  那么,家长与老师正确的相处之道是什么呢?

▌1、争议之事不入“群”

这里的“群”,是指各种班级群,如QQ群,微信群等。在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有可能使一些不合适的消息扩散开了。一些小的争议或者矛盾尽量在私下与老师沟通、商议,不要一上来就在群里指责、争论。很多小事,会因为说话的方式不太合适而导致误会。

▌2、体谅老师,不要求老师的额外照顾

在一次家长会上,有个班主任这么说过:“家长们眼睛里只有一个孩子,而老师的眼睛里是全班的39个孩子”。对,老师眼睛里全班的孩子都要兼顾到,这才是ta的责任和公平所在。我们一方面跟老师要公平,一方面又希望得到老师的额外照顾,这有点贪心了吧。

举个栗子,整个班级,座位当然有前有后,坐最后一排的家长就总不满意。因此总有最后一排学生的家长打电话给班主任要求换座位,可是最后一排总得有人来坐啊。

▌3、尊重老师,不给老师增加额外负担

班级群里,每天呼叫老师的,有这样的信息,“老师,孩子水杯找不到了,帮忙找一下”;“老师,孩子作业本不见了”; “老师,孩子校服不见了”……诸如此类,几乎天天上演。老师总是帮找,还在群里回复找的情况。

孩子慢慢长大了,自己收拾自己的物品,记得自己的物品,这些简单的自理,能不能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呢?



▌4、信任老师,正确对待老师“投诉”

  对于“叫家长”这一现象,很多老师其实说法都比较委婉,也是以鼓励为主的。确实有一些班主任发给家长的信息,语气比较生硬,有诸如“请家长回去教育”之类的字眼,家长也应该体谅。

关于孩子在校的表现,孩子与同学的相处,家长负有当然的教育义务。所以要了解清楚情况,配合老师教育好自己孩子,而不是莫名的对老师的“投诉”心怀质疑和抱怨。

▌5、主动配合老师,支持老师的工作

  现在老师的工作表现甚至工资奖金,都与学生的表现和成绩挂钩,有一些活动,需要家长的支持。家长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配合支持老师的工作。这些支持,可能是陪孩子去参加亲子运动会,参加活动不迟到,开家长会不玩手机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份内之事。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老师和学生、家长间的相处,也要依靠良好的沟通。沟通顺畅了,大家彼此理解认同,自然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来源:互联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你搜 ( 鲁ICP备16006309号

GMT+8, 2024-9-26 05:21 , Processed in 0.25465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