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搜索引擎指南网

 找回密码
 禁止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8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家长“陪读战高考”口号 折射教育功利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5-18 18:02: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约万名学生的临川一中,这个地处江西中部的中学,每年近4000名的高考(精品课)生中,有二三十名学子考入清华北大,最多时占全省清华北大名额的三分之一,被称为“神话中学”。在全校万名学生的身后,是数千个陪读家庭。她们被称为现代版“孟母三迁”。这些“陪读家长”有着共同的口号——“一切为了孩子”。(5月17日《中国青年报》)

  万名学子的背后,垫伏着数千个陪读家庭,令人不无震惊。更令人忧虑的是,此前据媒体报道,辽宁省辽阳市一名高中学生,在外地读高三,6位家长居然选择租房陪读。然而,家乡无微不至的关怀,却成为其难以化解的压力和负担。高考前夕,这名学生用割臂自残的方式,发泄对家长陪读的不满。虽然是虚惊一场,但这足以让众家长惊出一身冷汗。可见,当陪读和学业压力,成为孩子不可承受之重时,值得家长反思。

  事实上,陪读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些家长宁可放弃自己的事业,也要给孩子当全职陪读,是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表现。很多家长根深蒂固的认为:“前人强,不如后人强”,把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愿意“以牺牲自我,成就孩子的未来”,这实际上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的一种普遍的“补偿心理”。陪读实际上是家长对学校教育过程的过度参与,是一种溺爱到极致的表现,不仅会削弱学校的教育功能,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陪读或许暂时解决了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问题,但同时又会使孩子失去独立自主、自我锻炼的机会。家长主要应该培养孩子健全健康的人格,让其在精神、心理、技能等多方面得到发展。相反,孩子被家长陪伴着,不仅觉得没有一点自由空间,心理也会变得非常脆弱,从而害怕失败,担心自己对不起家长的爱,一旦他们学习成绩不好或者考试失利,将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事实上,家长对孩子的爱,并非仅仅表现在为孩子做了多少,而在于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习惯及美德,在于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为人处世的技巧和融入社会的能力。

  可见,家长“陪读战高考”,折射教育功利化。陪读虽然精神可嘉,但做法不可取。这实际上是一种非理性的病态教育方式,是一种“赌博”行为。当陪读之风入侵校园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全靠金钱和物质维系,并被亲情绑架,学生的每一次付出,均会受功利的驱使。特别是,如果教育部门和学校,对这种“着急”式教育方式,不加以管理和引导,任其无序发展,势必会污染学习空气,甚至会玷污圣洁的校园。因此,家庭教育的过度参与,实际上是对学校教学秩序的一种横加干涉,热衷于陪读的家长,当三思而行。

  (《东方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你搜 ( 鲁ICP备16006309号

GMT+8, 2025-7-19 07:46 , Processed in 0.34624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