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hi.baidu.com/pingdou/blog/item/37129313d6434f816538db26.html
的确良,如果现在还有人叫这个名字的话,一定就是用“的确良”,而实际上,40年前,也很流行的说法还有“的确凉”。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确良,舶来词,音译过来的,其英文名为dacron,或 terylene。其化学成分是聚酯,学名为“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百度知道解释说:
“涤棉布俗称‘的确良’,它既保持了涤纶纤维强度高、弹性恢复性好的特性,又具备棉纤维的吸湿性强的特征,易染色、洗后免烫快干。涤棉布品种规格较多,有原色布、色布、印花布及色织布等。
错。
当年的“的确良”,其实不是涤棉布,而就是涤纶。当年,涤纶中加了棉——卡其的话,就叫“涤卡”。意即涤纶加卡其。百度知道这一词条如果用来解释涤卡,就完全合格了。
的确良最早面世于何时,还在等待热心者在百度知道上提供一下答案。依我的记忆,应该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接近1970年吧。
百度知道上还说:
"的确良",生活在七、八十年代的人对它熟悉不过,它是一种化纤织物,通常用来做衬衫短袖.风行在七十年代,挺刮.滑爽尤其是印染出的鲜亮,对熟悉了粗布粗衣或者是洋布洋衫的单一灰暗的国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巨大的视觉冲击.在那个时代拥有一件"的确良"衬衫如果算不上时髦,起码也是一个"洋气"的必不可少的砝码.
再纠一下错,的确良不仅是做衬衫短袖的,从头到脚,那时候都普遍用它。而后来的解释,却是精到。
那时候的人们极度贫穷,很少有人买成衣,大多为买棉布自己缝纫,而买布,是要用布票的——一人年的布票为3尺。一年三尺布,还不够做一套衣服,而小朋友们,又非常耗布,有钱人家的就买黑市布票,而贫穷的人家,就买“回纺布”,回纺布顾名思义:将破布打烂,再重新纺成纱,织成布,做成衣。
回纺布不要布票,但此衣很不牢,想必纤维被打得很短,布就没有牢度了。
那时,着回纺布要特别小心,稍一用力扯,衣服就裂开大口子,此外,另有一个毛病是回纺布衣太粗了,穿在身上扎得人痒痒的难受。
的确良的出现,解决绝大多数人家的布票问题,一方面的确良太耐用了——很少有人能够将的确良穿破的——见到最多的是,衣领的颈后部分,因为长期与后脑根厮磨,毛了,最终破了。同时,扯的确良不是以一尺布票抵一尺的,而是对折之类的,具体的,待有人来考了。
那时的的确良,的确就是“良”——既满足人们最基本的温饱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极度渴望的“小资情调”。在照顾人们“上天入地”需求方面,的确良大概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一笔吧。
但是,的确良的不良之处是比比皆是。比如,穿在身上不贴身,冬天不抵寒,夏天透气性差,天一凉,就嫌冷,天一热,闷得慌;不吸汗,一出汗,就粘在身上;一遇上水,透明性极强——一到下雨天,爱美的女孩们淋了雨就会抱着胸前的两陀陀走路,不然,全“走光”了。
不过,的确良最不良的,大概还是要数与人的不贴近性。棉、毛的衣服,穿在身上,与人若即若离,那种体贴,只有与的确良一比较,就全出来了。而的确良毕竟是化纤品,说得极端一些,大概就算是裹着有些透气的塑料布吧。就这感觉。
的确良大概就流行了10年有余。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它就开始没落了。
一方面,与棉相比,它的缺点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更重要的是,有了更多的涤棉混纺的布,而且,棉的成分也是越来越多。直至现在,许多棉的布里,会有一些涤纶,这样的衣服有时候会有更多的优点。
最近看了一则有关的确良的故事,当然是编的,但编得比较有趣:
在50、60 年代,四川的的确良很缺,一位小伙子一天看见大街上卖的确良布,就排了队去买,想给自己做件衬衣,可轮到他了,只剩下一尺布了,正为难,售货员就说:“你买不买?不买下面的谁要?”
这小伙一急,就买了,回家只好做了条内裤,不过心想,这多冤呀,干脆在外裤上做了个牌子,上书“内有的确良”。忽然,一日内急,就找到个wc,将牌子挂在门上,出来看wc外排成长龙,大家都在问:“怎么等了这么长时间还不卖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