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搜索引擎指南网

 找回密码
 禁止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6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考志愿填报,如何才能如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6-16 11:44: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1-06-16 06:16·南方都市报
来论

高考落下帷幕,填报志愿成为家长和孩子们的头等大事。孩子们的基础与特点千差万别,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现在的好专业不意味着以后就一定抢手,就填报志愿给出非常精准的建议几乎是不可能的。总体上,我觉得有两点需要注意。

首先是鼓励孩子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毫无疑问,高考后的志愿填报是孩子们面临的第一次重大选择。我的基本想法是孩子们的人生,得他们自己做主,家长本质上都只是局外人。很多时候,家长认为好的,不一定是孩子心仪的。我们所能做的,是鼓励孩子们真正去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和发现自己,让他们深入和系统考量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特点、特长、短板、理想、兴趣与爱好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抉择。

当然了,有些孩子会说我了解自己,我对未来也没有啥主张或态度,怎么办?家长们可以进行必要的协助,比如找到合适的时机与孩子交心,尽量做到“三转变”:角色从威严的父亲到慈爱的兄长,氛围从严肃刻板的“上课”到轻松自如的非正式交流,话题从分数和排名到家长里短、兴趣爱好甚至心仪的异性等。换言之,家长慢慢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系统而全面地评估自己,再结合社会发展情势与专业演化态势,最终做出吻合自身特征与个体禀赋的选择。

其次,城市、学校与专业要做到适度平衡。

不少人觉得相比城市与学校,专业是更重要的,因为专业貌似与就业直接挂钩。其实不然,城市和学校对孩子有形与无形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对于重塑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非常关键。

以我为例,我出生于湖北黄冈的一个小山村,封闭和落后的不只是交通与公共服务设施,还有人的思想与观念。我打小就非常内向羞涩和腼腆,直到去了武汉和广州,耳闻目睹和亲历了很多,性格和观念才发生蜕变。发生在城市的那些故事与记忆,我将一辈子铭记,因为它们一直在教育、鞭策和激励我,城市的开放包容等特质在真实地影响和重塑我。

关于学校,我2005年进入SY大学,专业是人文地理,但室友是人类学系的,因为这一层关系,我经常去人类学系蹭课,各种讲座、毕业论文的开题预答辩及答辩,我都尽量参加。三年时间的跨院系交流与跨学科讨论,拓展了我分析问题的眼界与视野,滋养我学术的成长和进步。

还有,这里有很多温暖的组织,比如中文系某教授创办的“酷儿研究小组”,高度关注女性主义及性别不平等;人类学与社会学学院学生群体创立的“SY大学校园发展关注组”,面对校方基于基建需要欲驱赶存在于学校30年之久的修理摊的做法,他们写下万言书“SY学子致校长:为什么我们坚持留下修理摊?”与校方保持密切沟通与寻找对策,类似例子不胜枚举。我想说,无论是做学问与搞研究,还是各种思想与观念,我都从母校那里学习和体悟到很多,这些东西注定会影响我的一生,让我未来的路走得更加笃定坚实和有力。

我的经历似乎表明,在形塑一个人成为相对完整意义上的人的过程中,大城市、一线城市和综合性大学更有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城市和专科性大学就一定逊色,其实每座城市和每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地方与魅力,重要的是孩子们学会和善于从城市和学校的各种正外部性中汲取营养,丰盈与健硕自己。

退一步讲,哪怕志愿没有填报妥当,四年时光不是那么称心如意,但在一座城市和一所大学浸润四年,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与体验,那时候的自己必定是脱胎换骨和心智成熟的,再做出更优的选择,一点也不迟。 □姚华松(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你搜 ( 鲁ICP备16006309号

GMT+8, 2024-11-6 03:16 , Processed in 0.46861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