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搜索引擎指南网

 找回密码
 禁止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百度百科:人形机器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前天 21: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百度百科: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英语:humanoid robot),又称仿生人,音译安卓,是一种旨在模仿人类外观和行为的机器人(robot)尤其特指具有和人类相似肌体的种类。直到最近,人形机器人的概念还主要停留在科学幻想领域,常见于电影、电视、漫画、小说等。机器人学方面的进展已经可以设计出功能化拟真化的人形机器人(humanoid robot)。

仿生人拟真的程度有很多,有些可以从外观上识别,也没有真人的思想和感情。反过来说亦有开发外观不似人,但能够有似真人行为的机器人,如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发了号称世界上第一个有类似人类感情的机器人。

2023年12月,入选2023年十大科技热词。2024年4月27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北京亦庄举行“天工发布会”,发布全球首个纯电驱拟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 [9]。11月13日,人形机器人“CASBOT 01”在北京通过线上直播向公众发布。2025年1月18日消息,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于2025年上半年与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共同起跑 [18]。2月,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人形机器人前空翻特技。 [25]2月26日消息,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构共同发布的一项算法技术,能够使人形机器人从各种状态下实现快速、稳定地站立。

2025年5月,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分级(T / CIE 298-2025)团体标准正式发布。这是全球首个针对人形机器人智能化能力分级的技术规范。


名词起源

Android一词,源自希腊语词根andro-(人、男性)和后缀-oid(形似的)两者组合而来。鉴于“andro-”具有男性的意味,一些作品中将女性android称为Gynoid以示区别。

牛津英语词典中将这个词的最早使用追溯到1728年Ephraim Chambers所编撰的《百科全书》(这本书是以英文编撰的最早的百科全书之一),是关于一种据称是艾尔伯图斯·麦格努斯(约1200年-1280年)制作的自动机。

Android这个术语早在1863年就出现在美国专利文献中,指代小型的人形玩具自动机。Android这个术语更具现代意义的用法出现在法国作家维利耶·德·利尔-阿达姆的小说《未来夏娃》(1886年),小说描述了一种人造的女性机器人。 自杰克·威廉森的《The Cometeers》(1936年)开始,android这个术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文科幻杂志《pulp杂志》。而机械感的机器人(robot)和肉感的人型机器人(android)之间的差异则由Edmond Hamilton的《未来舰长》(1940–1944年)普及开来。

设计动机

传统机器人基本上是按照人编写的程序完成特定任务,具有专属性,也就是说一种机器人只能干一件事情。而人工智能驱动的人形机器人更加智能,能够在多种场景中执行任务,极大地提高了通用性。把机器人设计成人的样子、拥有人的运动能力等,机器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驾驭更多工具,从而真正具备通用性。当然,除此之外,还涉及到心理因素,人类天然对人形感到更亲切。


产品分类

传统机器人

现代的人形机器人一种智能化机器人,例如 ROBOT·X人形机器人,在机器的各活动关节配置有多达17个伺服器,具有17个自由度,特显灵活,更能完成诸如手臂后摆90度的高难度动作。它还配以设计优良的控制系统,通过自身智能编程软件便能自动地完成整套动作。

国内机器人发展较为迅速,一般带遥控、驱动、记忆等功能性的机器人,采用17个串行总线智能舵机、主控板及金属支架组成,可自行DIY动作创编,跳舞、体操、行走、翻跟斗、俯卧撑……样样精通,机器人摒弃传统的排线多,复杂拘谨的特点,改用新型串行总线舵机排列,关节与关节间仅用三合一数据线连接而成,整台机器人不超过20根线缆,使机器人运行动作时更加开放自如。机器人机身重量仅为1.7kg(包括电池),轻巧而不失灵活。


人工智能机器人

人工智能驱动的人形机器人更加智能,能够在多种场景中执行任务,极大地提高了通用性。

具体来说,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人形机器人更准确地理解人类语言,听懂人的指令,识别环境信息,并做出更合理的决策和行动。

人形伴侣机器人

2025年2月21日消息,随着宇树科技的爆红,资本市场也迎来了一浪高过一浪的炒作,最近的分支是“人形伴侣机器人”。在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的赋能下,人形伴侣机器人实现了长期记忆存储、个性化反馈及生理数据联动等功能,可根据使用者的心率动态调整互动模式。这一技术创新正推动情趣机器人从单纯的"生理工具"向"情感伴侣"方向转变,预计到2031年,全球情趣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3亿美元。


功能亮点

人形机器人随音乐起舞、行走、起卧、武术表演、翻跟斗等杂技以及各种奥运竞赛动作。如ROBOT·X人形机器人采用世界著名的日本FUTABA伺服器,具有高扭力、高转速、高稳定、反应灵敏、无抖动、转动角度大等优点,超快速高精度金属齿轮,耐冲击。


工作原理

人形机器人的结构设计是对奇妙人体的重塑,不仅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更是尖端科技的集大成者。其设计原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仿生学与机械工程的有机融合。设计人形机器人,需要运用仿生学原理,通过模仿人类的身体结构和运动规律,为机器人创造类似骨骼、关节、肌肉和皮肤系统的机械结构。这不仅使其能够像人类一样自然地运动,还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机械工程理论的新发现,则保证了人形机器人结构的稳固。精确选择材料、巧妙设计结构,能够让人形机器人保持稳定高效的运行状态,从而胜任复杂任务。

(2)传感技术与控制理论的集成突破。传感器扮演着人类感知器官的角色,能够像眼睛、耳朵和皮肤一样感知环境信息。视觉传感器通过摄像头捕捉环境图像,让人形机器人能够识别物体、区分颜色和形状;声音传感器接收并解析语音指令,使人形机器人能够听懂和回应人类的话语;力觉传感器仿效人体的力觉感受,使人形机器人能够精确感知与外界交互过程中的接触力;触觉传感器模仿人类触觉,帮助人形机器人精准感知物体的形状和硬度。控制系统是人形机器人的大脑,借助计算单元和智能算法,处理获取的数据并作出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多种智能算法的应用让机器人越来越接近人类。比如,强化学习方法通过试错学习,调整行为策略;深度学习方法利用深度神经网络,处理视觉、语音识别等任务;自然语言处理方法使人形机器人能够理解人类语言并进行交互。人形机器人集成多种传感器与智能控制算法,突破了过去感控方法单一的局限性。

(3)驱动方式与执行动作的精准协调。人形机器人的驱动器负责将能源转换为机械运动,根据能量转换方式的不同,驱动方式可分为电机、液压、气动等,如高效电动马达、精密液压系统、气动人工肌肉等。执行器则负责具体操作,可完成抓取、搬运或其他高精度动作。驱动方式与执行动作的精准协调就像是力量与动作的完美映射,通过驱动方式的选取与执行动作的调控,人形机器人甚至能复现人类的微笑、皱眉、惊讶等表情,从而更加亲切自然地与人类互动。


发展历程

人形机器人集机、电、材料、计算机、传感器、控制技术等多门学科于一体,是一个国家高科技实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世界发达国家都不惜投入巨资进行开发研究。日、美英等国都在研制仿人形机器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已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自上世纪60年代至今,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千禧年之前的早期探索中,人形机器人可以行走,并在手部功能上实现外观仿形和简单运动。在其后10余年的智能化起步阶段,人形机器人具备初级感知功能,可以有限度地与外界环境互动,并且运动自由度有所提升。2016年至今是智能化进阶阶段,人形机器人搭载起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系统等先进技术,提升了感知和认知功能,不仅能够灵活敏捷地适应外界环境,而且具备通识理解能力。截至2025年,目前人形机器人在环境理解和智能交互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通用化智能化进程正在加速。

日本本田公司于1997年10月推出了仿人形机器人P3,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了仿人形机器人科戈(COG),德国和澳洲共同研制出了装有52个汽缸,身高2米、体重150公斤的大型机器人。本田公司最新开发的新型机器人“阿西莫”,身高120厘米,体重43公斤,它的走路方式更加接近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了一种有着像人一样眼睛的新型机器人,它能与人类进行交流,能对周围的环境做出回应,并能协助人类完成许多工作。我国也在这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出了双足步行机器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研制出了多指灵巧手等。

2010年6月16日日本东京大学和大阪大学组成的科研小组向公众展示了一款仿真婴儿机器人,它就是一款最新的人形机器人。这个名叫“野尾”的婴儿娃娃身高71厘米,在柔软的仿真皮肤下面共有600个传感器,可以做出伸手、转头等动作。当被拥抱时,忽闪着大眼睛好奇地看着世界,十分可爱。
2023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通知,组织开展2023年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揭榜任务内容为面向元宇宙、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通用人工智能4个重点方向。 [2]
2023年11月,据工信部网站消息,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和手段。培育2-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2-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孕育开拓一批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 [3]
2023年11月17日,深开鸿与乐聚宣布,首款基于开源鸿蒙系统的专业级人形机器人正式发布。 [4]
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产业加速实现规模化发展,应用场景更加丰富,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3]
当地时间2023年12月12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发布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最新视频,视频中披露,Optimus第二代机器人(Gen 2)将于2023年12月发布,步行速度提升30%,平衡感和身体控制能力有所改善。 [5]
2024年1月,2024年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CES)上,开普勒研发的先行者系列通用人形机器人、傲鲨智能自研BES-HV腰部外骨骼机器人等形态各异的人形机器人亮相。 [7]
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突破人形机器人等高端装备产品,以整机带动新技术产业化落地,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端装备体系。 [8]
2024年4月27日,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北京亦庄举行“天工发布会”,发布全球首个纯电驱拟人奔跑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天工”,能以6公里/小时的速度稳定奔跑,人形机器人发展史再迎里程碑时刻。
2024年6月5日,宇树科技湖北省首批双足人形机器人H1成功交付。 [11]
2024年6月21日,在华为开发者大会2024上,现场出现了一款人形机器人。 [12]
2024年10月28日,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全国首发成都造人形机器人“贡嘎一号”(Konka-1),实现成都造人形机器人零的突破。 [13]
2024年11月13日晚,人形机器人“CASBOT 01”在北京通过线上直播向公众发布。“CASBOT 01”昵称“星期三”,身高约1 .79米,体重60公斤,整机拥有52个自由度,作业续航时间超过4小时。 [15]小鹏汽车在2024年11月发布了AI人形机器人Iron,该机器人采用真人1:1比例打造,全身主动自由度达62个、手部可动自由度15个。 [28]
2024年11月消息,中国移动、华为等发布“智网慧城”计划,目标进一步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该计划聚焦5G-A、AI、人形机器人等技术创新,目标进一步提升人形机器人的高精度定位、低延迟与实时控制、数据采集与增量训练等能力 [14]。
2024年12月,广汽集团发布了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计划在2025年实现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长安汽车亦在去年11月宣布开展人形机器人研究,并计划在2027年前发布相关产品。 [28]
2024年起,各大一线城市的招聘平台上架了一批新的工作,标题为数据采集专员,工作描述为操作机器人,做一些人类日常会做的行为。 [36]
2025年1月12日,深圳众擎机器人于2024年10月24日发布的首款全尺寸大人形机器人走红,拟人步态震惊英伟达科学家,成本低于10万元。 [16]
2025年1月,马斯克在CES上接受采访时表示,“特斯拉的Optimus机器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人形机器人,假设一切顺利,明年我们会将产量提高十倍。所以我们的目标是明年生产5万到10万台人形机器人,然后第二年再增加十倍,三年内将有50万台机器人”。 [17]
2025年1月18日消息,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将于2025年上半年与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共同起跑。 [18]
有机构表示,2025年,人形机器人有望进入量产元年,商业化落地可期。早在2024年初,国内人形机器人Walker S已经开始在新能源汽车工厂中实训。一年来,越来越多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 [19]
2025年2月23日,小米、小鹏、蔚来等多家汽车产业链公司宣布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推进旗下CyberOne在自家制造产线上的分阶段落地。”小米机器人团队宣布了人形机器人进展。CyberOne被官方定义为“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支持家庭护理、陪伴等多种场景。 [22]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18家车企接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23]
2025年2月24日消息,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完成全球首例机器人前空翻特技。 [24]
2025年2月26日消息,由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等机构共同发布的一项算法技术,能够使人形机器人从各种状态下实现快速、稳定地站立。 [26]
2025年2月27日,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报道,中国专家牵头制定了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此举可能有助于为该技术的商业化铺平道路。据报道,这套标准由国际电工委员会一个工作组制定,旨在依据老年人特定需求,为机器人的设计、制造和认证等提供指导。 [27]
2025年2月28日,埃夫特公司举办了第一届智能机器人通用技术底座开发者大会暨2025埃夫特合作伙伴大会,发布了人形机器人Yobot W1/R1。 [34]
2025年3月3日消息,深圳企业优必选在极氪5G智慧工厂开展全球首例多台、多场景、多任务的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探索建立面向多任务工业场景的通用人形机器人群体作业解决方案,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单机自主向群体智能进化。 [29]
2025年3月4日消息,魔法原子旗下人形机器人“苏小麦”首次走进江苏广电总台的广播厅,参与两会特别报道。 [30]同日,乔红介绍,中国构建了人形机器人大工厂这一核心技术底座,核心技术底座通过智能算法对硬件系统不足的补偿,通过类脑智能、神经科学、人工智能技术的充分融合,形成了核心的壁垒。通过这个大工厂还能够快速形成低成本和相对高性能的机器人系统,服务中们国家的工业和农业。 [31-32]3月5日,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报名正式启动。本次赛事除了对人类开放外,还对人形机器人开放,并采取“同步报名、同一赛道、同时起跑”。同年8月,北京举办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机器人运动会将以人形机器人参赛为主,设置田径、足球、自由体操、应用场景等近20个赛项。 [33]3月消息,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2025)上,中国移动、华为、乐聚联合发布全球首款搭载5G-A技术的人形机器人。 [35]3月10日消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系统实验室现正式启动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征集工作。 [37]
2025年3月10日,“天问”机器人研发生产项目签约仪式在孝感举行。 [40]
2025年3月11日,越疆科技发布全球首款“灵巧操作+直膝行走”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 [38]3月消息,一款全新的人形机器人在上海发布。机器人全身拥有28个自由度,搭载多模态交互大模型,能够实现毫秒级的交互反应,通过人类的面部表情和语音语调精准作出判断和回应。 [39]3月12日,优必选科技联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全尺寸科研教育人形机器人“天工行者”,售价29.9万元。 [41]
2025年3月18日,广东机器人“七剑客”之一的越疆机器人推出全球首款同时具备灵巧操作和直膝行走的全尺寸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产品Dobot Atom,售价19.9万元起。 [42]
2025年3月21日,宇树晒出旗下人形机器人G1“鲤鱼打挺”的视频。 [45]
2025年3月26日,在盐城举办的机器人场景应用及整零协同生态拓展大会活动现场,机器人和国家级非遗淮剧演员梦幻联动,共同演绎《声声慢》,实现了传统文化与潮流科技的完美融合。 [46]同日,成都成华经开区“立园满园”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举行。其中,现场签约了7个机器人产业化项目、7个机器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包含人形机器人等“机器人+”研发中心及制造项目,总投资约70亿元。 [47]
2025年4月10日,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发布《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GGII在《蓝皮书》中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有望达到1.24万台,市场规模63.39亿元;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接近34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640亿元;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将超过500万台,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 [48]
2025年4月14日消息,首批人形机器人系列国家标准正式立项。 [49]
2025年4月,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的红河电厂扩建项目接入配套电网工程220千伏吉安变电站内,全身银白的人形机器人收到指令后灵巧完成接地螺栓紧固及高空引流线间隔棒安装作业。
2025年4月25日晚6点,A股超18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披露2024年年报,六成企业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其中13家企业实现翻倍以上增长;部分企业因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业绩有所下滑。值得注意的是,在谈及2025年发展规划时,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将目光投向人形机器人产业,试图通过技术迁移、客户协同等优势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52]5月1日下午,人形机器人亮相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分别穿着粉蓝两色旗袍的两名机器人“导游”引得大家纷纷合影留念。 [53]5月15日消息,特斯拉CEO马斯克在利雅得举行的沙特-美国投资论坛上表示,人形机器人的数量最终将达到数百亿,这将彻底改变全球经济格局。 [54]5月16日上午,上海智元机器人发布了一段5分钟左右、联合创始人“稚晖君”彭志辉与灵犀X2对话互动的短视频,向人们展示了这款机器人成功掌握的新技能。据介绍,灵犀X2本体设计中融合了大量的创新思考,把机器人的硬件系统抽象出了一系列可复用的核心组件,包括小脑控制器Xyber-Edge、域控制器Xyber-DCU、智能电源管理系统Xyber-BMS,以及核心关节模组Powerflow等。通过这些组件,能够使用飞控来快速搭建起一套可靠的人形机器人系统。同时,灵犀X2使用了抗摔的柔性材料,全身拥有28个自由度,未使用任何并联结构。 [55]5月18日,在乐聚机器人位于苏州的生产车间,“夸父”人形机器人沿着流水线依次完成组装、调试和系统校验。几乎每一台刚刚下线、通过测试的“夸父”,还来不及“休整”,便被工程师稳妥地安置在定制运输箱,即刻发往客户手中。这样的小规模“爆单”场景并非只发生在乐聚的产线上,宇树创始人王兴兴在近日的一场公开演讲中表示:包括宇树在内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发展都处于良好状态,“很多企业订单都爆掉了。” [56]5月24日晚,在第五届BEYOND国际科技创新博览会闭幕式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蔡崇信谈论起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注定是今年科技窗的一大热点,关于是否一定要是“人形”,以及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前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57]5月29日,科技媒体 TechCrunch 发布博文,报道称 AI 开发平台Hugging Face 最新推出HopeJR和Reachy Mini两款开源人形机器人,进一步进军机器人领域。 [59]
2025年6月11日上午,在2025智能机器人发展大会上,埃斯顿酷卓科技正式发布第二代人形机器人Codroid 02,身高170cm、体重70kg、单臂负载5公斤,全身自由度可达31个(不含灵巧手)。 [60]
2025年6月18日,“行者泰山”人形机器人首秀泰山。据悉,这是业界第一款挑战爬泰山的人形机器人。它展现出灵活的运动性能和对复杂地形的适应能力。 [61]7月,报道:特斯拉暂停人形机器人生产,修改设计。 [62]
2025年7月7日消息,村田制造公司和机器人制造企业特姆库公司计划研发完全在日本制造的人形机器人。 [63]
2025年7月23日晚,一人形机器人在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中山东一路路口进行交通管理场景学习,该机器人为上海市公安交管部门探索科技赋能交通管理的新实践,尚处于研发和学习阶段,未正式投入使用。 [64]
2025年7月29日,在北京亦庄举办的首届北京智能康养机器人应用大赛上,与养老相关的前沿机器人纷纷亮相在赛场上,为养老服务提供了更多解决方案。 [65]
2025年8月16日,由宇树人形机器人升级改装的“机器女记者环环”成为首个踏入墨脱的人形机器人,在随女主持人走访墨脱城后,来到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果果塘大拐弯,与当地游客进行互动,并邀请全国网民来墨脱旅游。 [67]
2025年8月17日报道消息:成都一家养老院来了一名特殊的新“护工”——一款由绵阳乐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护工机器人“夸父-MY”。它不仅可以无比精准地一遍遍重复健身动作,还能不厌其烦地为老人们反复讲解动作要领。不仅是“健身教练”,“夸父-MY”更是个十足的多面手:能讲故事、陪老人说话,提供满满的“情绪价值”;当家属前来探望,它还变身智能导览员,可自主规划路线,引导访客前行。 [66]
2025年9月1日报道,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中国天津举行,多款中国人形机器人亮相会场。报道称,人形机器人“小合”成为焦点。“小合”能够使用中文、英语、俄语等语言,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新闻中心负责迎接来宾,介绍活动信息;人形机器人Tora不仅能完成跳舞表演,还可提供包裹分拣、老年人照料等实用服务;机器人“豆二”仅需 30秒即可完成冰激凌制作。


发展趋势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学的前沿领域,其未来发展将受到多个因素的推动,包括技术进步、社会需求、伦理考量和市场环境等。人形机器人未来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具备更高的运动能力与自我平衡能力。未来的人形机器人将变得更加灵活、稳定,能够执行更复杂的任务。当前已有的人形机器人(如波士顿动力公司的 Atlas)已经能够完成跑步、跳跃、翻滚等高难度动作,但为了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和人类社会,未来的人形机器人将需要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能够模仿人类的自然运动,包括复杂的步态、手势、眼神交流等,使人机互动更加流畅和自然;二是具备高效的平衡和自我修复能力,如在不平坦的地面上行走、快速反应及应对外界冲击,甚至在摔倒后能够自行恢复站立,这将进一步提高人形机器人的适用范围和实用性。

(2)将具备更强的感知与智能交互能力。人形机器人将在感知能力和人机交互方面取得巨大突破。随着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技术的进步,人形机器人将能够产生特定环境下更精准的机器视觉与物理环境理解,将通过增强现实(AR)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实时感知周围环境,识别物体、障碍、人物以及环境中的动态变化。同时具有多模态交互能力,未来的人形机器人将不仅限于语音交互,还能通过手势、表情、眼神等方式与人类进行多样化的沟通和情感交流。更重要的是情感识别与社交能力,即通过情感计算和面部表情识别,人形机器人能够理解并回应人的情绪,这使得它们能够在医疗、教育和客户服务等领域进行更具人性化的互动。

(3)将具有更强自主性与实现智能决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人形机器人将具备更强的自主决策能力,能够根据环境、任务需求以及与人的互动情况作出智能决策。人形机器人将能够根据经验不断优化自己的行为,学习新任务并自我调整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场景。这将使得它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任务,无需依赖外部指令或人工干预。未来的人形机器人不仅能够执行简单的重复性任务,还能够完成更复杂的任务,例如,进行医疗诊断、建筑设计或高精度制造。


(4)将具备更高效的能源管理与续航能力。未来,随着电池技术、能源收集和储存技术的进步,人形机器人将能够在更长时间内自主地运行,具备更长的续航时间,借助更高能效的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新技术,人形机器人将能够长时间稳定运行,特别是在需要长期工作但又无法频繁充电的环境中(如救援任务、长期陪伴)。未来的人形机器人可能会通过环境能量收集(如太阳能、热能转换等)来延长续航时间,甚至在某些应用场景下实现“永续运行”。

(5)将有能力进行更高水平的商业化应用与普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逐步降低,人形机器人将在各个行业中获得更广泛的应用,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未来,人形机器人将广泛进入家庭中,提供如家务清洁、陪伴、照护、老人护理等服务。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智能家居的核心组成部分,与其他智能设备无缝协作。在人形机器人中,医疗陪护机器人、手术助手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将成为重要应用领域。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社会中,人形机器人将为老年人提供护理、陪伴以及日常帮助。人形机器人将在教育领域充当教师或辅助教学的角色,提供个性化教学和学习支持,尤其在特殊教育和个性化辅导方面。

(6)将逐步实现人机协作与融合。未来的人形机器人不仅会单独工作,还将与人类密切协作,尤其是在工业、医疗和服务等行业,人形机器人将更多地担任人类的助手角色。未来的人形机器人将与人类并肩工作,协同完成任务。如在工厂中,人形机器人可以帮助工人完成高强度的体力工作,而工人则可以专注于更需要创造力和判断力的任务。人形机器人将结合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技术,创造出全新的交互和工作体验,人形机器人还可以通过AR技术进行虚拟教学或实时数据分析,帮助人类作出更好的决策。

(7)伦理与社会影响将逐步解决。随着人形机器人逐渐进入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将成为重要的关注点。未来,关于人形机器人的伦理设计、法律责任、隐私保护等方面的规范将不断厘清人机伦理和情感界限。人形机器人在与人类的情感互动中可能会带来复杂的伦理问题。比如,在陪伴老年人的场景中,人形机器人是否能“替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否会导致孤独感加剧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全社会的深度思考与讨论。另外,人形机器人法律地位与责任问题也会提到日程上来,如何界定人形机器人在工作中的责任,谁应该为人形机器人犯的错误或导致的故障承担责任?这些问题将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

(8)经济全球化与文化适应性。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普及,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适配和设计,将是一个重要课题。人形机器人需要能够理解和适应全球不同文化和语言环境,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未来的人形机器人将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因此,能够理解并融入不同文化的人形机器人将变得尤为重要,人形机器人需要适应不同的语言、社交习惯和文化价值观。人形机器人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如何进行多语言的识别与理解,以及如何与当地的技术生态系统进行无缝协作,将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9)未来的人形机器人将更加智能、灵活、情感化,并且将在多个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家务助手到医疗助手,再到工业协作伙伴,人形机器人将逐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社会的逐步适应,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人类带来更加便捷、安全和高效的生活体验。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平衡技术发展与伦理、法律等社会问题,将是实现这一愿景的关键。 [43]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你搜 ( 鲁ICP备16006309号

GMT+8, 2025-10-20 00:08 , Processed in 0.18748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