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搜索引擎指南网

 找回密码
 禁止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3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友反思“人肉搜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2 20:34: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河南日报


漫画/张永文


  “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他,把他放到人肉引擎上去,因为那里是地狱……”最近,这种网络上的“人肉搜索”将互联网搅动得风生水起,几乎每一件有影响的互联网事件都与之有关。这种搜索方式,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人提问、八方回应”的群体性搜索,使搜索对象的一切在网上暴露无遗。人们在惊叹“人肉搜索”强大威力的同时,也对它的存在表示了忧虑。

     名词解释

  “人肉搜索”是指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机器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的网络社区活动。提问者提出问题,其他网民以自己的专业背景、亲身经历、道听途说甚至冷嘲热讽来回答问题。“人肉搜索”有许多种形式,但最引争议的是其中对人的搜索。成百上千个人从不同途径对同一个人进行搜索挖掘,很快能够获取关于一个人的一切信息。  (据新华网)

     权威声音
  律师钱列阳:
  莫让人肉搜索越界为网络暴力
  网友理性的观点、舆论的重压或许能促成当事人反思其行为,让事件的发展朝良性转化,最终得到妥善解决。但网友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评论和实施行为,如果超越法律界限,就容易越界为“网络暴力”。

    青年学者李扁:

  人肉搜索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对于“人肉搜索”目前普遍存在的“过火”现象,尤其是与恶骂、骚扰等行为结合起来,不必要大惊小怪。随着“人肉搜索”逐步规范,拥有道德勇气、追求道德完善的人就会越来越多,这将推动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人肉搜索”必将得到进一步的规范,从而能逐步兼顾到人们小的方面的私权。(以上均据新华网)


    网聚观点

  人肉搜索将互联网“互助、分享”的精神发扬光大

  大河网网友:一个人没办法,一群人还是有办法的。人肉搜索充分发动了人际网络的力量,将互联网“互助、分享”的精神发扬光大,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揭露一些事件背后的真相,维护社会道德秩序。

    大河网网友:在地震发生后,人肉搜索跨越时间空间限制,协助很多灾区人民亲友团聚。所以我觉得人肉搜索还是很好的。

    新浪福建网友:支持人肉搜索!这样的方式能给更多出头的“坏鸟”有效打击,可以解决法律和道德都解决不了的事。

    网易山东淄博网友:我觉得人肉搜索是件好事情。它体现了网民的道德观,显示了正义的力量!

    中新网网友:当法律无能为力的时候,人肉搜索是最好的道德武器,有助于提高社会公德,维护操守;同时各地网友联动,全社会监督,使道德谴责可视。强烈支持!

     人肉搜索——被娱乐化的暴力

    新浪浙江网友:人肉搜索很容易失控,弊大于利。

    网易福建厦门网友:人肉搜索的参与者在黑暗社会是正义使者,在法制社会是网络暴民。

    新华网网友:坦率地说,对这种“很恐怖、很暴力”的搜索引擎,不论它是多么的强大,我都不喜欢。我认为这是搜索引擎的异化,走到了它的对立面。我坚信“邪不压正”。

    大河网网友:未经授权公开资料是对隐私权赤裸裸的侵犯,而人肉搜索的参与者们有成长为网络暴民的趋势。我不赞成人肉搜索长此以往泛滥下去。

    网易河南焦作网友:人肉搜索固然有它强大的一面,但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可能被人利用!如果一开始就把方向搞错了,把好人当坏人来搜,岂不就是网络暴力了吗?

  大河网网友:网民讨伐的心态可以理解,但是伤害到无辜的人就过分了。以暴制暴,只是打着正义的幌子来发泄讨伐者个人情绪的不理智行为,当自己的讨伐起作用时,所获得的满足感又加剧了同类事件的发生。我认为人肉搜索不值得提倡。

     信息时代民主监督的新型表现方式

  新华网网友:人肉搜索让丑恶无处遁形!支持!

    大河网网友:人肉搜索,“民主监督”在信息时代的新型表现方式,好呀!

    大河网网友:正义掌握在人民手中,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高举双手支持人肉搜索。

    新浪辽宁网友:人肉搜索起到了惩恶扬善的作用。

    网易上海闵行网友:人肉搜索让民众成为网络道德法庭的审判员。在某种程度上说,网络道德审判在挑战法律界限。

    搜狐网网友:人肉搜索不认为从深海底下找出一颗罪恶的沙子是不可能的事,他们在尽力找线索,找证据,找知情者,所体现出来的才智让人肃然起敬,而这种精神正是维护社会正义所必不可少的。

     严重侵犯个人隐私,是不道德行为

    搜狐苏州网友:所谓的“人肉搜索”就是一种违法行为,一个负责任的、有法律意识的网站都不应该支持这种行为的。

    大河网网友:人肉搜索经常和个人隐私相关,也非常容易触犯法律并引发道德问题。所以,在互联网上不应该轻易地公布他人的隐私,很有可能对他人造成无法挽救的伤害,同时也会使自己陷入法律困境。

    网易天津网友:我觉得人肉搜索还是挺可怕的。如果对方违法,网上通缉一下还可以理解,可很多都只是道德方面的问题,我们没有资格充当“道德卫士”去侵犯人家的隐私。举着道德的大旗去做干扰别人隐私的违法行为,是缺乏理智的表现。人肉搜索需要网友们的良知,更需要法律的规范。

     相关链接

  “人肉搜索”串串烧

  2001年人肉搜索诞生

    2006年“踩猫事件”2007年“死亡博客事件”2008年“天价头事件”

    早期的人肉搜索,网友通过悬赏“社区币”公开求助。2001年,有网民在猫扑网贴出一张美女照片,并声称该女子是自己的女朋友。可是,立时就有明眼人指出,此照片女主人的真实身份是微软公司的女代言人陈自瑶,并贴出了她的大部分个人资料。从此,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被人称为“人肉搜索”的互联网搜索行为诞生了。

    2006年“踩猫事件”

    2月28日,网民“碎玻璃渣子”在网上公布一组虐猫视频截图:一名时髦女子用漂亮高跟鞋踩踏一只小猫,直至将其脑袋踩爆。此图片迅速引起网友们愤怒并启动“人肉搜索”,发现虐猫拍摄地点是黑龙江省萝北县名山镇名山岛公园,虐猫女子是该县人民医院的护士王某。当地政府和警方介入调查,王最终被解职。

    2007年“死亡博客事件”

    12月29日,北京女白领姜岩跳楼身亡。她生前写下的、后来广为人知的“死亡博客”中,将原因归咎为丈夫王菲的不忠,并贴出了丈夫和第三者的照片。网友展开“人肉搜索”,将王菲及其家人的个人信息公诸网络。王菲在网上被通缉、追杀,并不断收到恐吓邮件;其工作单位也因被骚扰将王菲辞退。

    2008年“天价头事件”

    3月29日,两名女大学生在郑州保罗国际店里剪发后,被要价1.2万元。新闻在网络上发布后,网友启动“人肉搜索”,公布出保罗国际的注册信息、固定电话和手机号码以及汽车牌照等,进而发展为到店门口聚集并打出标语等。随后,保罗国际被郑州有关部门查处。  (本报记者刘静沙金艳阳实习生韩莉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你搜 ( 鲁ICP备16006309号

GMT+8, 2024-11-17 04:14 , Processed in 0.15755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