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搜索引擎指南网

 找回密码
 禁止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8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考早就不是一考定终身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2 17:58: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海峰

又到了高考的季节,对高考的议论又多了起来。多年来,在人们对高考制度的诸多批评中,很突出且极为流行的一点便是指责高考“一考定终身”。意思是一个高中生的终身命运只取决于高考一次性考试和一次性选择,一旦被淘汰则终身难以弥补。

然而,我认为,“一考定终身”是一个不准确、也与实际不符的提法,是有关高考诸多误解中最明显的一个。 就制度规定来看,高考从来都不是“一考定终身”的。曾经有相当长时间规定高考的年龄不得超过25岁,若以18岁高中毕业,到25岁为止,就有8次参加高考的机会。当时有位朱姓考生连续八年参加高考,终于在第八年考上大学,被人戏称为“猪八戒(届)”。至于年龄完全放开后,理论上说一个高中毕业生要参加多少次高考都允许。 从实际情况来看,高考也并非“一考定终身”。

1977年恢复高考,我认识许多参加1978年、1979年乃至1980年高考并被录取的大学生都是参加两次以上高考的勇士,还有不少是第一年考上专科不读再于次年考上重点大学者。当时,人们根本不知道有“一考定终身”这一说。后来重考生才逐渐减少,但在大多数年份中,参加高考的考生中,也还有1/3左右是往届生。近年来更有一些学生非心仪的大学不读,连续参加几次高考,终于实现梦想。那些考上高校的往届生用实际行动说明:有志者事竟成,高考未必“一考定终身”。 我们再来看看只参加过一次高考的情况。

根据考分,过去一个考生有考上重点大学、一般本科院校、专科学校、落榜这四种可能。现在分得更细,有本一、本二、本三、专一、专二,以及落榜六种可能。就是对考上较低层次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他们也不见得永世不得翻身。 为了通过激烈的高考竞争,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文化知识。取得高分者总体水平一般比低分者高,考取重点大学学生的文化素质一般要比考取专科学校的高,考上大学的学生的素质总体而言比落榜者要好。高分低能和考试成绩很低而素质良好的学生毕竟是少数。 当然,一般不排斥个别,确也有少数学生因临场发挥不好或受考试本身的限制而未能进入较高层次的大学。
然而,多年来,有相当多的专科毕业生再通过各种方式升读本科,或以同等学力考上了研究生,在几乎每所招收研究生的大学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至于一般本科大学的毕业生考上名牌重点大学的硕士生、博士生的例子就更是不胜枚举了。这些后来居上的有志者决没有屈从于高考那一次的暂时定位。因此,所谓“一考定终身”并非高考制度固有的弊病,高考虽然一年只有一次,但并不是所有人就会被其定掉终身,关键还是看考生的素质和实力,看考生的主观努力和选择。

指责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另一层意思,是说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只凭一次统一考试成绩而不考虑学生平时的成绩和表现来决定是否录取,这样“一锤定音”不科学、不全面、不公正。因为有一些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高考却没能考好。

从理论上说,确实是既凭高考分数又看考生平时成绩和操行来录取最为科学、最为理想。但从实际上看,主要依据高考一次性分数录取,是出于公平选才不得已而为之且行之有效的办法。在重人情、关系、面子的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发展到以高考分数为主要录取依据,体现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为什么推荐制总要走样,考查平时表现和成绩总是无法坚持?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在竞争性的高校招生中,平时表现难有客观标准,也很难加以量化比较。人的道德品质是不易客观评定的,只有通过言行加以考查,而一个人的言行又不一定完全代表其真实思想品德。当不带有功利目的时,多数人还是能言由衷、行由实的;而当与升大学这类关系到前途命运的大事挂起钩来时,以操行来评判一个学生是否适合升大学则很可能异化。当一些人为胜过他人以求得入仕或升学时,便可能弄虚作假,矫言饰行,人们又难以判断其真伪。

说到底,高考的竞争实质上是高校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地位与物质待遇的竞争。只要存在社会差异,就存在竞争。竞争是客观存在的,是消灭不了的。只是在高考制度下,将社会地位和前途的竞争集中体现到考场上来罢了。若不以考试来竞争,就很可能用权力、金钱或关系来竞争。 因此,改变一年一度的高考并不会真正改变升学竞争的实质,统一考试是维护公平竞争的有效手段。我们对以高考成绩定录取的做法的可能后果应有清醒的认识,因为没有制度化的硬性规定,没有这“一次”性的把关,高校招生无疑将更容易遇到权力的干预和金钱的介入,我们的一些理论便显得苍白无力,一些理想便可能流于空想。 以一次性考试定当年录取的办法确实有其明显缺点,可不如此“一刀切”就很难操作。

而且,就总体而言,一年一度的高考还是基本上能反映出考生的真实水平的,超常发挥或临场失败者毕竟只是少数,绝大多数考生的平时学习成绩与高考成绩都呈正相关。这就好像体育竞赛,获得奖牌者的体能、素质总的来说要比未获奖牌者更高,平日训练成绩优异而在大赛中因偶然失误而痛失良机者不是没有,但总是极少数,而且往往与心理素质还不够强健有关。确实优秀者还可在下次大赛中脱颖而出,荣登金牌榜。要比出最优秀的运动员,不光要看平时的训练成绩,关键还要看比赛成绩。很难想象平时水平不高者能在赛场上成为强者,而获得奖牌者肯定是经刻苦训练具有实力的高手。

高考也是对考生平时学习成绩和水平的大检阅,是考生知识、能力、心理素质甚至体能的大较量。如果一次高考发挥失常,以后还可参加多次,如果每次都临场生病或失误,则很难说其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很高、很强了。

总之,所谓高考“一考定终身”是一个似是而非的、不科学的提法。因为一次考试失利而终身一蹶不振并非高考制度的错误,而主要是取决于考生自己的态度和选择。采用一年一次的考试为主来决定录取高校新生,在现阶段仍有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只需要根据条件逐步减少考试成绩在录取中的权重,而不是轻言废止高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你搜 ( 鲁ICP备16006309号

GMT+8, 2024-9-29 22:30 , Processed in 0.15837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