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搜索引擎指南网

 找回密码
 禁止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8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学生就业如此之难,为什么还要读大学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6-16 23:11: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宇宇君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


这个问题既可以感性地回答,也可以理性地回答。先来看感性的。

话说在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里有这么一段。安德烈问老妈“老妈,我很清楚即便使尽吃奶的力也不会有您和老爸一样的成就,我干么还要努力好好读书上大学?”。龙应台的回答是“儿子呀,因为有了大学文凭您才能有更多的人生可能呀”(由于没有书在身旁,只能大概地覆述一下意思)。

那么上述的对话在多大程度得到现实证据的支持?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贾瑞雪和斯坦福大学的李宏彬今年有一篇广受关注的工作论文“Access to Elite Education, Wage Premium, and Social Mobility: The Truth and Illusion of China’s College Entrance Exam”。 这篇论文应该是目前对于高考、工资回报和向上社会流动之间关系进行最全面考察分析的文章了。分析的数据来自2010-2015期间,从中国2300多所大学中随机选择100所大学里的400位大四毕业生。但由于经费限制,最终只能从90所大学里获得数据。但累计下来也有40,916个样本。他们尤其感兴趣的是其中介乎于高考全国“重点线”上下20分范围内的10,335位考生。

原因是个体劳动市场回报的差异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高考存在明确的评分标准这点至少保证了在“重点线”附近考生的个人能力没有本质上的差异。然而就是这么一、两分可能就让一些考生上了名校,有些只能上普通大学,从而影响了两者未来工资回报和向上流动的机会,因此只比较“重点线”上下考生将极大的降低比较的技术难度。

在运用了“断点回归”方法进行分析后,结果果然显示“重点线”上的考生入读名校的概率高达34%,相反,“重点线”下的考生机会只有4%。这个差异造成的其中一个结果是,前者未来在劳动市场上每个月可以多拿150元,这约等于毕业生整体薪酬中位数(2,500)的6%。如果再考虑考生最终真的入读了名校和省份年份专业等差异后,那么入读名校可以带给考生每个月1000元的额外回报。考虑到这个数值经已等于整体薪酬中位数的40%,回报是相当的可观。

与此相对的是,研究者并未找到证据支持,“重点线”上的考生在进入一些所谓“精英”职业(比如“体制内”单位或外企)上更有优势。数据亦没有显示这些考生相比成绩更差的考生更可能获得诸如工作地户口、五险或房屋津贴等非工资回报。

最后,“重点线”上的考生是否有更高的往上流动机会呢?这里有必要先说明一下,社会流动在这篇研究里指的是什么。和社会学的分析不同,社会流动在这里指代的不是从一个较低的社会阶层上升到较高的阶层。它指代的是另外两个维度,即在以家庭收入作为参照的情况下,“重点线”上的分数成绩能否让一个来自较低收入家庭的考生未来在劳市场的收入分配上占据更好的位置?另一方面,考生未来工资回报往往受到家庭背景影响,那么“重点线”上的分数成绩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抵消家庭背景差异的影响?

第一个维度的答案是肯定的,高考成绩对未来工资回报的影响大约是家庭收入的两倍,这意味着一个来自最低家庭收入的考生假如取得了“重点线”上的成绩,他的第一份工作的工资会比一个来自家庭收入更高但成绩较自己差的考生更高。但即便如此,对于来自家庭收入最高20%的考生而言,即便高考成绩不佳,他的第一份工作的工资收入仍然要高于所有家庭收入比自己低,但分数在“重点线”上的考生。换言之,在第二个维度里,好的高考成绩并不能代替家庭背景的影响。相反,研究者发现恰恰是家庭背景而不是高考成绩影响考生未来进入上面提到的那些“精英”职业的机会。

所以为什么要上大学?一个简单的结论是,上大学,尤其是能进入精英大学的直接工资回报还是非常可观的。另外,虽然上了精英大学不等于人生就逆袭了,然而这却是“逆袭人生”的必要条件呀。比如说对于外地学生而言,大学文凭几乎是获得当地户口的“入场券”,考虑到中国城乡在教育资源上的差异,这将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向上流动机会。



大学生就业如此之难,为什么还要读大学呢?
https://www.toutiao.com/a6702231019925274893/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你搜 ( 鲁ICP备16006309号

GMT+8, 2024-11-27 19:50 , Processed in 0.16268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