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搜索引擎指南网

 找回密码
 禁止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0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学,我成长——李开复解答大学生心中的五大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20 10:25: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Google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博士(资料图片)
   “用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去分辨二者的区别。”     
    人民网·天津视窗11月19日电:11月18日晚,Google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国区总裁李开复博士来到南开大学伯苓楼,向参加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选手以及南大学生们做了主题为“我学,我成长——大学生心中的五大问题”的报告。

    从创立开复学生网到现在的我学网,李开复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关注中国青年学生的成长,逐渐走出了“开复助——专家助——互助”的路子。

    创网三年半来,李开复亲自回答了四千多个问题,其中一些比较经典的问题及解答,已经相继出版成书。此次报告会的内容则是从中选取的最经典的五个问题。

   1. 大一,迷茫:我没有兴趣和激情,该怎么办?

    李开复表示,迷茫是正常的,这是应试教育的后遗症,不知道迷茫才是问题。问题的解决需要结合理想、兴趣、天赋和职业来做人生规划,同时积极的尝试、行动和学习。尝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最爱,不反感的都可以试。活力、自信都来自于行动,给自己一个可行的行动目标,利用学校资源充分学习。

    李开复为同学们展示了他大学的课程表,有心理学、西方文化、中国革命史、艺术经典、西方哲学、经济学和文言文阅读等不同方向的学科,他戏称自己是“不务正业”。

    李开复说,大学需要做七件事情: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

    2. 进了大学,很多时间被浪费掉,怎么管理时间?

    李开复说,大学时间很宝贵,它和我们将来的人生联系非常密切。因为这个时候是我们修正自己能力最好的时期,也是犯错成本最低的时期。这个时候犯了错,老师和同学们会包容你,可是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再犯错,很可能就没有重新再来的机会了。

    管理时间需要分清重要和紧急的差别。事情可以分为四种:重要并紧急的,如危机、快到期的项目等;紧急但不重要的,如电话、短信和有限期的琐事等;不重要也不紧急的,如过度的放松等;最后一种就是不紧急但重要的,如对项目或事业的计划、增进能力、培养兴趣、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运动及合适的放松。这类事件做好了,可以降低其他事件发生的概率,所以我们不要等“有时间”,而是要“腾出时间”。

    有一种管理时间的方法是记录每天花费的时间,每十五分钟做一次记录。把花费的时间归类,看哪些是可以不做的,哪些是可以提高效率的。这样一个星期下来,时间概念会提高很多。

    李开复强调,管理时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降低打扰,学会说不。比如说正在学习英语,刚刚进入状态,突然来了一个电话,通过来电显示能估计出是什么事情,就不必浪费时间去做那件不是特别重要和紧急的事情。第二,使用时间碎片,为“死时间”做好准备。“死时间”是指特定的事情必须在特定时间里完成的时间,如上课。那么我们可以利用“死时间”之间的碎片做些其它事情,如回刚才来不及回的电话、短信、邮件等。第三,每天早上把要做的事情排序,列出三件必须做的事。许多同学常常抱怨没有时间学习,其实不是没有时间学习,而是他们没有将学习排上优先级次序。第四,把握20—80原则,即我们常常用20%的时间做了80%的事情。这时,我们就要清楚哪些时间是我们的20%,善用并保护好这有效率的20%。第五,改掉坏习惯。为自己制定合理的目标,一个玩游戏成瘾的人定一个“如果明天戒不了游戏,就剁掉一根指头”的目标,显然是不合理的。也可以把自己当作别人,对自己许下诺言,因为我们常常在乎对别人的承诺。找有兴趣的事或相应的行为来替代也是改掉坏习惯的一种方法。我上大学时玩游戏也是上瘾,这严重影响了我大一的成绩。大一的成绩单里面有两个“P”(pass),还有一个C+,差点挂掉。后来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作业没有做完不能玩游戏的规矩,结果,大学后几年的成绩就相当好,基本全A。这种从C+到全A的学生,在哥伦比亚大学上或许是绝无仅有的。

    3.快毕业了,留学、考研还是就业?

    李开复说,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毕业计划应该从大一就开始。留学、考研还是就业要看你的期望是什么、你自己做了什么。职业计划分为三步骤,首先是认识自我,寻找理想、兴趣、天赋等;其二是了解工作机会,专业不等于职业,想办法去多尝试一些;其三是拟定职业规划,要清楚你的下一步希望做什么。针对有些人“没有进一流的高校,我的未来就没有希望了”的观点,李开复认为,你可以不喜欢你的环境,但是你不能不喜欢你自己。

    4. 我要发财!创业!管理!  

    李开复说,人生的目的不能只是钱。假如你得到了足够的钱,你就会快乐么?你的价值在哪里?不要做一个有钱的人,而是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追逐理想的人往往比追逐钱的人更有钱。

    对于创业,李开复认为过程困难重重。同学们往往看到成功的创业,而忽视了成功创业背后数以千计的失败,绝大多数的创业是失败的。成功须有三点,机遇、准备和理想。大学生欠缺各方面的经验,所以成功很难。有些人会问比尔盖茨当年不也是这样的么?不是的,盖茨在退学之前已经做了一些项目,签订了许多成功的生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创业之路虽然艰难,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无为。我们可以先加入一个自己理想中的有很强的企业文化、经营模式的公司,或者有经验的人的start-up(项目,开启)。

    关于管理。毕业后,我们一定要有心理准备,因为我们常常需要从基层干起。管理是门艺术,是门优美的艺术,并不是轻易能够掌握的。学管理的,不代表毕业后就可以管理,就能够管理,要少一些浮躁,努力把基础打好。当我们把基础做出闪光时,老板想不注意你都很难。

    机会远比安稳重要,事业远比金钱重要,未来远比今天重要。

    5. 我碰到挫折,怎么站起来?

    “挫折就像一面砖墙,这面墙迫使我们向自己证明,是多么渴望得到他后面的宝藏。”这是李开复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同学兰迪教授的一句话。卡内基•梅隆大学有个传统,就是每位老师离任时都会做“最后一课”的演讲。而兰迪教授离任时已经是癌症晚期,这最后一课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课。挫折也是一种收获,“如果你非常想得到某一样东西,而你努力过了却又没有得到它,那么你的收获就是宝贵的机会。”

    李开复表示自己也曾经有过三次比较大的挫折。第一次是1984年代替导师给一群天才的高中生讲大学计算机知识,结果被评为“讲课最差的教师”。当时李开复的讲课被称为“开复剧场”,因为李开复总是从黑板左边写到右边,然后擦掉,再写再擦;背对着学生,与学生没有眼神的交流,学生们往往在下面无聊地睡觉。虽然考试成绩还不错,但却与李开复的授课无关,只是因为这群高中生确实是天才。“讲课最差的教师”这一名头深深地刺激了李开复,他逐渐认识到自己授课方式的问题,在导师及其他同事的帮助下,在第二次授课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第二次挫折是1998年被迫把辛苦经营、技术卓越的部门卖掉。当时李开复带领的部门开发出一个产品,这个产品技术很先进,得到了专家的认可,但是市场反响却很冷淡。后来李开复被迫将这个产品连同部门一起卖掉,而部门的上百位工程师也因此失业。这件事一直让李开复耿耿于怀,也让他认识到,产品第一重要的不是技术有多好,而是是否有用,有用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

    第三个挫折是2004年李开复创办大学的计划搁浅。2003年,时任微软全球副总裁的李开复产生了离开科技界,加入教育界的想法。他想在中国的北京郊区或上海浦东或深圳创办一所类似加州理工大学的高校,能够吸收中西方教育模式的优点,总体上偏向于西方教育体系。为此,李开复做了一百多页的计划,拜访了华尔街的富人,特别是富有的华人,希望这些富人能够为他的办学提供资金支持。但这些富人总是先客套地跟李开复寒暄,然后让他回去等消息。后来终于找到对此计划非常感兴趣的一个家族,也愿意提供巨额资金。但最后他还是放弃了,因为他发现这笔钱只能用五年。要创建一个大学,必须首先准备十年或十五年的资金,这样才能让教授们感到安全,感到稳定,才能够吸引师资。

    这个挫折对李开复来讲,也是一种收获,李开复从中较为深刻地了解一些教育理念,也让他的人生理想更加清晰了。李开复说,我不能改变教育,但我可以帮助学生。在此次挫折以前,李开复一直期望他死后他的墓志铭上写上“李开复,1961—20??,科学家,教育家,……”。但是,现在,李开复期望将来他的碑上刻着“热心教育者,经过写作、网络、演讲,在中国崛起的时代,帮助了众多青年。他们热烈地呼唤他‘开复老师’!”

    现场提问:

    1:与比尔•盖茨相比,觉得自己的差距在哪里?

    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成功标准。我很佩服盖茨的谦虚,他从来不因为自己是世界首富而自满,总是设法让微软变得更强、更大。我觉得我跟他的差距可能在于积极。有人或许会想我从微软到Google是不是被猎头公司找上了,然后签了一大笔钱才过来的,其实不是。当初Google准备实行向中国发展的战略时,我就想了想,然后主动地跟他们联系,因为我想回到国内这个环境。他们也对我很感兴趣,于是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了。如果当初我不毛遂自荐的话,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2:会在什么时候离开Google?

    答:我没有计划离开。Goole目前在中国还面临很多挑战。在这里,我能够一直延续学习、成长的状态。

    3: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够获得诺贝尔奖?

    答:中国过去的两百年没有卓越的科研环境,美国也是这样。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多。美国也是过去六十、七十年才出现了一流的学府,一流的科研环境。过去的十年来,中国的一流大学及科研环境有了显著的发展,诺贝尔奖是可以预期的。

    4:中美两国学生在创新方面的差别有哪些?

    答:美国学生非常爱问为什么,喜欢刨根问底;而中国学生缺乏这种精神,只是一台机器。第二点就是激情。当我们从事一件有激情的工作时,我们的潜力就会爆发出来,这个时候,想不成功都难。(熊柴)


     来源:经济中国网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你搜 ( 鲁ICP备16006309号

GMT+8, 2024-9-20 00:23 , Processed in 0.22438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