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19日电
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已于9月17日同时发布了《中国12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和《中国5小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由郭良主持)。并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布《中国7城市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由卜卫和刘晓红主持)。
调查报告显示,从上网的比例看,网民占人口的比例(尤其是小城市)达到约25%。但是,网民的分布并不和城市规模相关,而很可能与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有关。对于影响人们上网的因素,社科院的研究不满足于简单地考察网民中不同人群的分布,而是通过对数概率回归分析的方法发现:地区差异、家庭和个人收入、受教育程度、性别、职业和年龄都会对人们是否上网产生影响。同时,有个性的人更容易使用互联网,偏见则妨碍人们选择用网。被访的非网民自认为影响上网的因素最主要的是认知方面(没用),然后才是经济和技术。真正有条件上网而又拒绝互联网的人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年龄、收入和态度上。
从上网的现状看,被访网民的平均上网时间并不长,在分布上也呈现地区、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收入、性别和是否有配偶的差异。经济发达的地区网吧使用率就低,而网吧使用率最高的城市是省会城市。每天都上网的人不到20%。而影响网民上网的因素主要还是技术和经济,因此,ISP还可以有很大的空间。对网络产生依赖的原因和年龄、婚姻、个人收入等无关,是否上网吧也没有影响。真正有影响的是受教育程度、性别和使用互联网的年限。
从上网的内容看,网民主要使用互联网浏览、读新闻和收发邮件。访问的网站开始集中在5个大的门户网站上,新浪的被选率远远超过其它网站。而搜索引擎使用率最高的是搜狐。中文内容缺乏不再是网民上网的问题。使用电子邮件最多的是文化程度高、年龄低、用网时间长的人等。电子商务还不够发达,年龄、受教育程度、网络经验和偏见都会影响人们上网购物。
网民比非网民读书和听音乐的时间长,但看电视的时间少,当然这也和受教育程度、年龄等相关。上网看的新闻以娱乐和时事为主。相比较而言,网民最信任的媒体还是传统媒体,而不是网络;对于网络媒体而言,最信任的也是大陆传统媒体网站而不是门户网站等。总的看来,网络并没有影响人们的直接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