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园里,“Google”的广告牌随处可见 |
新闻提示
风靡全球的国际互联网搜索引擎Google在本月迎来了其5周岁的生日。与网上众多有名的信息搜索服务商相比,Google(国人爱称它为“古哥”)虽然“年纪轻轻”,但成长速度却异常惊人,早就成为业界名副其实的“小巨人”。今天,包括雅虎、美国有线新闻网、网景、网易在内的全球上百家大型新闻、商业甚至政府网站都在使用Google提供的搜索技术。据权威的互联网市场调查公司宣布,自今年4月份起,Google已经坐上了互联网搜索引擎的头把交椅。毫无疑问,5年前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两名博士生创办的Google公司,是继比尔·盖茨的“微软帝国”之后,IT业内曝出的又一神话。美国最新一期的《这一周》杂志,向人们展示了Google神话背后的许多故事。
“能看到和知道一切的神灵”
“Google是一位神灵吗?”美国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雷德曼近日为《纽约时报》撰文时,幽默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弗雷德曼看来,Google就像神一样,“能看到和知道一切”,所以当人们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时,它才能带着你遨游万里去找到你想要的东西。
尽管读者对弗雷德曼的发问会忍俊不禁,但几乎所有使用过Google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它的“神通广大”。技术统计显示,Google目前每天要接受2亿多个搜索请求,平均在0.2秒钟内扫描30亿个网页。其能够对36种不同的语言进行搜索,甚至包括故意颠倒英语字母顺序拼凑而成的行话。除了网页之外,Google现在还能查询图片、新闻、地图、电话号码、股票价格、统计数字、词汇定义,以及小到一台缝纫机的商品的最优价格。
据报道,Google运转所依靠的技术支撑其实并不复杂。其“无所不知的大脑”是由54000多个服务器组成的,这可能是当今世界上最庞大的电脑系统。Google的技术人员会定期从这个巨大系统的各个部分复制各种信息,并分门别类地储存在自己的记忆库中。当用户进行搜索时,屏幕上展示的搜索结果其实就是Google浏览并复制的网页。当然,Google之所以能在短短5年里成为业界“大佬”,自然有其过人的高明之处,那就是根据有关连接状况所反映的重要性或普及程度对其浏览过的网页进行合理排序,以使那些人们查找的信息能被列在靠前的位置。换句话说,互联网上连接这一页面的重要网站越多,该页面的位次也就越高。但是,究竟靠什么法则来完成这项工作,Google公司至今将此作为重要的商业机密而对外守口如瓶。
两个斯坦福博士的“巨数”之梦
英文里原本没有Google这个词,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学系两名博士生在1998年为他们新创的搜索引擎公司命名时,取的其实是数学名词“古戈尔”(googol,10的100次方,即数字1后跟100个零,常指巨大的数字)的谐音。这显然是一个充满勃勃野心的创业梦想,用创建人之一的拉里·佩奇的话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对世界上的信息编组”。
然而,现年30岁的拉里·佩奇和比他小一岁的同窗学友谢尔盖·布林的创业之举却实属偶然。那还是在1995年的时候,佩奇和布林在做一项课题实验时开发出了一个为名BackRub的软件。但一年后的一天他们惊异地发现,本来只有一两个导师知道的BackRub,竟然每天被上万个人在使用。1998年,在经过一番技术修改后,佩奇和布林决定将BackRub卖给Yahoo或Infoseek那样规模庞大的搜索引擎网站。但他们的热情换来的却是一次次冷漠的回绝,这促使二人打定主意自己创业。最终,有一天早晨当他们将自己的软件向Sun微系统公司一名创始人进行介绍时,对方打断了他们的话,给他们开出了一张10万美元的支票作为投资。
兴奋不已的佩奇和布林开始紧锣密鼓地张罗起自己的公司,并在匆忙之间杜撰了一个词汇Google作为新公司的名字。几个星期后,在一个朋友的车库里,Google终于诞生了。创业之初,这个志向不凡的公司仅有3个人,除了两个“合伙人”佩奇和布林外,只有一个雇员——克雷格·希尔维斯通。佩奇和布林精心挑选的这名唯一参与了创业的员工,而今已成为了Google的技术总监。
高效而休闲的“梦之队”
创建5年来,Google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在发展壮大。随着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美国硅谷一片萎靡不振、各大网站纷纷裁员,然而佩奇和布林的麾下却在不断地招兵买马,人气很是旺盛。目前,Google已经或即将在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加拿大、日本、韩国和中国等地设立办事处,而在其位于美国北加利福尼亚、由四栋建筑组成的总部里,雇佣的员工已逾千人。
Google是一家典型的以技术为主要优势的公司,员工普遍具有高学历的背景,其中1/4拥有计算机博士的头衔更是一直让布林和佩奇感到自豪不已。面对这样由一支高科技人才组成的“梦之队”,Google打破了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诸多“铁律”,而是完全以开发创造能力来进行日常的管理。
走近Google的总部,人们会发现这里丝毫没有大公司那种紧张严肃的气氛,所有的员工看上去都很放松。他们享受着许多公司不具有的特别待遇,比如可以在公司里接受**的按摩、可以打乒乓球、游泳或者到一间冰淇淋“吧”里去小憩一会儿,还可以**吃到由大厨用有机原料作的饭菜。不仅如此,雇员们还被鼓励将其五分之一的工作时间用于任何形式的户外活动。这种休闲、甚至散漫的工作状态,在一些批评者看来是网络泡沫经济的显著表现,但Google却正是靠着这种方式,成功地将一批年轻的技术精英凝聚起来,并使其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从而为公司赚得大把钞票。
生财之道非同寻常
据报道,Google今年的收入有望达到6亿到8亿美元。其中,向众多网站提供搜索服务自然是Google获益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其立身之本。与一般搜索引擎不同的是,Google在出卖其搜索技术时,不采用传统的一揽子方案行事,而是按照搜索次数来收取授权使用费,这种“算细账”的方式在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一种精明的作法,能比前者带来更为丰厚的利润。
另一方面,如同其他网站一样,Google盈利的另一种方式便是做广告。事实上,广告收入目前已经占到了Google总收入的2/3。但与一般网站铺天盖地或者见缝插针打广告的作法不同的是,Google的网络广告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首先,它没有广告横幅,也没有动画图片,所有的广告都是文字格式的,而且这种文字广告只有15%的搜索结果页面上才有。其次,其他网站都在刻意地把广告和搜索结果混合在一起以“强行宣传”,而Google却在刻意地把所有的文字广告单独列出来,用特别的颜色专门标示,并且还加上“赞助商链接”的说明。在别人看来这些作法似乎显得缺乏商业头脑,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Google广告的点击率却是行业平均水平的4至5倍;而且在所有的搜索引擎服务提供者中,只有Google在盈利。
此外,Google的网站风格也别具一格。与报纸相似,许多网站非常重视“装扮”首页,不仅对其精心设计,而且将热点新闻、股价查询、天气预报等大量“信息”填塞在页面上,并配以五颜六色、闪烁诱人的广告。与这种复杂化的页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Google恪守着简洁而实用的准则:其首页上只是一个简单的搜索框。对此,拉里·佩奇解释说:“我们的首页这么干净并不是因为我们有洁癖。这是一个商业决策。”而他的搭档谢尔盖·布林说得更为清楚:“人们只想上来很快地搜索一下,然后迅速离开。我们就为他们提供这种便利。”的确,美国WebTop统计公司的报告已经证实了这一点。该公司的调查发现,人们如果在12秒钟内找不到自己所需的内容的话就会超出忍耐限度。显然,Google的实用性迎合了这种心理,这成为其广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高处不胜寒”
迄今为止,Google所走过的发展之路可谓一帆风顺。然而,俗话说“大有大的难处”,容量迅速膨胀后处于行业中心的Google,眼下也真真切切有了“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寄予厚望的人,时不时会抱怨Google搜索能力的局限性。虽然号称“无所不知”,但事实上Google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尽管其目前能搜索到30亿个网页,但这只不过是整个网络资源的一半。不仅如此,人类社会的大部分知识迄今仍被记录在书本当中而未上网,这不可避免地会形成“Google黑洞”,即通过Google永远难以搜索到它们。
另一方面,又有人批评Google能找到的东西太多了。当今时代,由于越来越多的公开或半公开信息被公之于网络上,这使得人们查找这些信息的速度大大加快。法庭审判案件、警察抓捕犯人、报纸上发表的奇谈怪论等等,所有这些信息积累起来数目极其庞大。以前要查找它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现在只需在Google的搜索框中键入一个关键词,0.2秒钟之后便会得到与之有关的大量信息。然而,由于许多网站钟情于商业交易而非传播知识,这使得用户搜索到的结果往往多为无用信息。比如,键入“flowers”(花)这个字,超过90%搜索结果却是关于florists(种花人)的信息。
除此之外,Google还受到了来自竞争者的强大压力。有报道称,雅虎已经决定将在明年终止与Google的合作,转而使用其他搜索引擎。而微软也可能将开发反Google的软件。看来,面对严峻的挑战,Google要力保江山不失,还需进行不懈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