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百姓普遍觉得“年味越来越淡”,社会学家大呼“留住‘守岁’文化”的时候,互联网的大肆“入侵”,究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破坏,还是另类救赎?不管答案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过年”的含义和方式正在越来越多元化。
岁月流转,沧海桑田。回首过去几千年,实际上“春节”习俗一直在演变。从殷商时代的祭神祭祖,到西晋时代的“守岁”,再到汉代的“压岁钱”……到互联网时代,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这种演变越来越剧烈。
“哥过的不是年,是寂寞。”一位贴吧网友用最时髦的网络语言诠释这种剧变,这或许代表了一个群体的观点。
多台“春晚”切换看
包饺子、吃年夜饭、看央视春晚是多数家庭对除夕的安排,尤其是春晚,从1983年开始,它就是一道不可或缺的“精神大餐”。然而,今年有很大的不同,尽管央视披露的春晚收视率依然高不可及,但人们看“春晚”的方式正在变革。
很多年轻人一边和家人一起看“正牌”春晚,一边却在网上盯着其他春晚节目。“央视春晚有不少节目我并不喜欢,今年有多台‘网络春晚’上演,这样既可以陪家人,又能开个小差,看看其他精彩节目。”
更多的人选择了“边看边聊”。贴吧在大年三十下午6点放出“春晚直播贴”,到初一就获得超过百万次点击、近3万个回复。而在大年三十、初一两天,一向“惜字如金”的百度首页更是破天荒放出了“上贴吧聊春晚”的链接,随后春晚中人气最高的刘谦、小虎队、王菲的贴吧链接也悉数登场。
更有意思的是,网友已经学会了“按图索骥”——当春晚节目刚刚播放完某个明星大腕的节目,马上就会有大批粉丝冲到其贴吧,热烈讨论其表现,更多来自搜索关键词的网友则“围观”。
“寂寞”网友贴吧“守岁”
在很多年轻人看来,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在贴吧的一个有2万网民参与的调查中,有41.2%的吧友表示“过年很寂寞”,“怀念小时候,口袋里揣几个烟花就很开心的时候”,“越长大,越孤单”……在这个“寂寞党”的发源地,本来应该热热闹闹、其乐融融的春节反倒成了又一次“集体寂寞”的爆发。
但寂寞是耐不住的,年轻人们选择了在网上寻找同类,分享属于他们的“寂寞”,这在新年钟声敲响时达到了高潮。当时正在逛贴吧的网友突然发现,一个巨幅的Flash动画出现在屏幕上,在造就了2亿“寂寞党”共同“守岁”的奇观。
“忽然看到倒计时,背景还是阵阵鞭炮声和新年礼花,再加上贴吧团队的一段拜年音频,感觉很惊喜。”一位吧友在i贴吧感叹。他不知道的是,和他一起“守岁”的不仅有无数网友,还有贴吧的春节运营团队。
明星粉丝亲密互动“拜年”
随着网络视频、微博等网络应用的火爆,拜年的方式也在悄然变革。大年初一,在百度“曾轶可吧”,一个名为“贺岁版狮子座”的视频迅速蹿红。“牛牛年的尾巴
你是除夕节虎虎年的前奏 你是情人节……”这一出自曾轶可本人的“恶搞”歌曲在短短几天里被播放了15万次,吸引1万多个粉丝回复。
而在贴吧,林俊杰、金莎、黄圣依等百位明星也向粉丝发出了新年祝福。“小品王”赵本山更是携其本山传媒旗下50多个艺人在春节期间集体入驻,而在春晚前两天,“本山传媒”的i贴吧上更是独家爆料了一张彩排现场照,与春晚正式上演的情景、出场人员完全一致。与此同时,在“赵本山”i贴吧,这位笑星写道:“虎年春晚老赵带着几个徒弟给大家拜年了”。
显然,只有在互联网上才会出现明星粉丝齐聚一堂互相“拜年”的场景。在这个中国老百姓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当“围炉守岁”渐渐成为过去,当“网上过年”成为时尚,互联网正在赋予它更鲜活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