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年轻人,不光为自己,还为孩子、父母搜网寻找病因和治疗方案。医生们严肃提醒道,网上信息不一定有用,甚至会误导你,而你容易误读和误解这些信息。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教授说:“网络上的一些说法是对的,但并不适用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其实,如何将症状、疾病和患者的个体情况联系起来综合判断,是医疗诊断的难点所在,职业医生也需要不断磨炼和积累经验。”
误读搜索结果引发“妄想”
宁光接诊过一个极端的“搜索病”个例,病人是年近60的罗女士。她因为自己上网搜病而“走火入魔”——宁光接手时,她正处于“假昏迷”状态。
罗女士退休后迷上了上网搜索“保健信息”:“身体疲乏无力”时,她搜索一番自我“诊断”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就敢吃激素;腿脚不便,她又上网搜索,这回“诊断”为小中风,最后真的昏迷了,甚至出现濒危症状——宁光说:“这时的她已经患上心因性疾病,这是精神疾病的一种,让她不由自主模仿网上搜索得悉的中风、昏迷症状,‘逼真’得甚至迷惑了临床医生。”罗女士被转入瑞金医院后,宁光细心观察,发现她在夜间手脚松弛,还皱眉头——“昏迷病人不可能皱眉头。我判断她白天在模仿昏迷,晚上倒是真的睡着了。”
“把网上搜索到的东西拿来自我‘诊疗’,很不理智。”医生们说。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许之民遇到的病例具有普遍性。前不久,一名30岁左右的公司职员前来就诊,他在体检中查出“早搏”症状,上网一搜索,顿时陷入恐慌,怀疑自己得了心肌炎、冠心病,“存在猝死可能”。为此他到多家三级医院检查,反复做了3次24小时动态心电图、2次心脏彩超,还做了全套的心脏项目相关检查,尽管结果均显示“无异常”,可他不肯罢休。
许之民说:“早搏虽有可能是严重心脏问题发出的信号,可也有相当比例是功能性的,于健康无碍。”据他诊断,这个小伙子就是功能性早搏。
明明健康的人,碰过搜索引擎就“染”上了子虚乌有的病。美国的一项试验表明,当一部分人发现自己的某些身体症状与某种罕见疾病的症状相似时,胡乱搜索甚至会让他们出现类似妄想症的表现。
巧用网络创新诊疗模式
现在已不再是医生全知全能而患者一无所知的时代,互联网让人们更方便地接触医学专业知识。而且,眼下去大医院总是“长时间候诊、短时间就诊”,忙得要命的医生往往三言两语就把攒着一肚子问题的病人和家属打发走,失望之下,患者只好上网自己找答案。
这一来,“病人提的问题越来越专业,并且似乎不再像过去那样相信医生”。许之民说:“这让我们感到不适应,但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他认为,医生不能一味抱怨“搜索病”带来的麻烦,而应该学着更好地与患者沟通。他自己专门进修了心理学,还获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质。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内科医生们,虽然同样遇到了“搜索病”造成的麻烦,但也感受到医疗知识普及的好处,“现在的年轻父母对孩子的生病情况描述得非常详细,有些有一定参考价值。他们能这样仔细观察,也许正是得益于网上的知识和提示。”
“如果能帮患者用好网络搜索,‘搜索病’就会减少,搜索就能带来好处。”宁光教授领导的瑞金医院内分泌科已在尝试“使医患更好互动”的新诊疗模式,医生们按照不同的疾病分类建立了4个QQ群,将正确的知识储存其中,还由临床医生担任版主,为患者解答疑问。这能弥补面对面诊疗时医生没太多时间答问的遗憾,还可能减少病人们询问同样的简单问题的频率。
不少搜索引擎“自己就有病”
医生们还说,不少搜索引擎“自己就有毛病”!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和瑞金、新华、仁济等医院均接到过谷歌、百度公司打去的电话,询问是否有兴趣出钱“有偿推广”,把医院网站的链接放到相关搜索结果的首页或者第一位置。
据了解,“有偿推广”分两种,一种是一般关键词搜索,例如“儿童+空格+医院”,另一种是特殊关键词搜索,如“儿童医院”。一般关键词,每年付800元-1000元,就可将自己医院的链接设置到首页;而特殊关键词,先一年付5000元,然后根据用户点击次数另外付钱。
最初,公立医院都不愿花钱抢“好位子”,但后来看到民营医院、医疗网站攻势凶猛,有的也试着搞起“有偿推广”。
一家大医院泌尿外科的医生告诉记者:“‘有偿推广’,会使网友搜索到的医疗信息鱼龙混杂。”他曾遇到一位遭误诊的前列腺病患者,此前病人根据搜索得到的第一个网页链接,定下就诊医院,结果——“一个简单而低价的尿动力学检查就能诊断的疾病,被当成阳痿治了3个月”。
“对搜索引擎的不规范现状,政府部门应该认真调研,拿出有针对性的监管办法。”宁光教授说,“同时人们应该明白,不能盲信网上的医疗信息和所谓的医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