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搜索引擎指南网

 找回密码
 禁止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7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考生如何选专业:兴趣“钱景”都要兼顾 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6-19 14:52: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考刚刚结束,填报志愿便成为许多地方考生绞尽脑汁的大事:什么专业更热门?现在的热门专业,到了毕业时能否依旧坚挺?热门的专业,是否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填报志愿如此重要,可能遇到的问题纷至沓来。选专业,到底是各花入各眼,还是繁花扰人眼?

  老问题、新纠结,重重交织费思量,没轻松几天的考生和家长又投身新一轮选专业“战斗”。对此,专家告诫,选专业,要兴趣与前景相结合,要综合考虑学校的学术背景、就业情况、市场发展以及个人特长等多方面因素,不要盲目跟风,适合自己的才是好专业。

  冷热交替

  “累觉不爱”

  在许多人看来,选专业嘛,挑热门的总不会错。但令人苦恼的是,“热”和“冷”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时代不断交替,一些当年看来毫无争议、毫无悬念的好专业,说不定到了毕业时就沦落为学生口中“坑爹”的代名词。不少“过来人”更是纷纷吐槽:你将要受的苦受的累,都是当年选专业时脑子进的水。

  《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生物科学与工程、法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动画、美术学、艺术设计和体育教育为今年“红牌”专业。其中,法学、生物等均是前几年报考热门,现在却成了就业满意度较低的“红牌”专业。就业情况最好的“绿牌”专业,则包括建筑学、地质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

  就拿计算机专业来说,本世纪初前后,中国历经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的大潮,大学里的计算机专业招生时一度分数奇高,然而,随着这一专业的迅速普及和市场人才的逐步增多,目前,计算机专业虽然总体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软件开发方面,缺口很大,薪金亦不菲,特别是新兴的“软件工程”专业,但是硬件维护方面,由于技术含量不是很高,就业时已经比不上最鼎盛时期,找工作时还有可能被用人单位挑挑拣拣,学生质量的因素凸显。

  再比如对外经贸专业,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火爆程度,被用“不上北大上外贸”一语来形容,而国际贸易、国际关系等专业被看作皇冠上的明珠,录取分数屡创新高,原因与当时对外经贸大发展、相关人才缺口很大的情况是分不开的。几年之后,随着一些综合类院校相继开设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增加,这一专业便有所降温。

  还有生物类专业,作为前沿的新兴学科,在2000年左右开始走红受捧,但是近年来因为就业率的持续走低,令其名列“红牌”专业。但是生物学仍是一门朝阳学科,美好的前景仍然吸引了大量考生。

  在云南的张同学最近就陷入了这样的专业热、就业难的“窘境”:“4年前,我选了当时热门的财政专业,结果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累觉不爱啊!”采访中,她告诉我们,“很多同学参加公务员考试失败,去证券公司或是银行又与专业不完全对口。公司偏向于选择经济学、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而政府部门需求少,要求高。”

  另一方面,一些曾经的冷门专业,比如农(农业)、林(林业)、水(水利)、地(地质)、矿(矿山)、油(石油)等专业,成为升温的“新贵”,还有因为与工厂、车间关系密切而被冷落的机械专业,也行情看涨。国学、文物保护技术、中国画等专业,正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顺流而上……

  此外,在专业的冷热交替中,也有一些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比如建筑、医疗、金融等专业可算得上是“经久不衰”,热了十几二十年,如今依旧备受追捧。

  分析认为,专业“冷”“热”转化现象的背后,是热门专业与社会需要之间存在的时间差,专业的冷热会随着时间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相互转化。

  还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那就是一些专业在A高校是热门专业,在B高校就成了冷门,这又是为什么?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解释道:“每个学校的教师实力和学科背景不同,所以,一个专业的毕业生会不会有好的成就,更多取决于学校的课程和实习的设置是否合理科学,能否让学生学到真才实学。”

  专业“新贵”

  “不明觉厉”

  经教育部批准,从2011年起,高校招生新增140个新专业,全部为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其中,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传感网技术等信息类专业颇受关注,成为专业“新贵”。

  这些“新贵”专业在实践中的情形又如何呢?

  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最早在中国传媒大学(以下简称“中传”)进行试点。“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媒介的生存格局,新媒体人才不但是媒介机构的‘抢手货’,也成为企业的‘生产要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广告和宣传,而是涉及到对公司产品、服务、消费人群的组织结构、社会环境等综合要素的考量。”中传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系主任周艳向本报这样分析。

  中传大二的刘同学选择这个专业的理由很简单:“一看名字就觉得比较‘高大上’,让人‘不明觉厉’。报的时候发现这是个新专业,感觉比较有前途。”她告诉我们,目前来看,这个专业的就业面还是比较广的。

  目前,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的首批毕业生即将“上市”,等待社会的检验。中传广告系主任钟以谦透露,首届学生的就业落实率为100%,即除了出国留学的同学外,都签了工作,就业去向包括广播电视、大型互联网和通信企业,比广告学就业质量还好。

  与新媒体与信息网络同样“火热”的,是被纳入中国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物联网工程”专业。据统计,这是近年来在全国增幅最大的专业,加上今年新批的85所,全国开办物联网工程的高校已达351所。

  南京邮电大学是国内率先设立该专业的高校。据该校介绍,随着考生及家长对物联网概念及其相关产业的了解,报考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逐年增多。“当前物联网相关人才还比较匮乏,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成为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

  那么首批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呢?该校物联网学院院办相关老师告诉我们:“就业形势非常好,就业去向包括国内大型IT、互联网企业以及相关的政府部门。随着国家和地方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的出台,社会对物联网的认知程度日益提升,物联网产业在电力、交通、物流、医疗、环保等领域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热门专业不仅吸引了学生,更吸引了一些高校。

  “有的专业很热门,就出现了一些学校不顾实际地一哄而上都来设这个专业的情况,结果特色不明显。”陆国栋说。针对这种情况,他认为,高校本身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盲目追求热门专业,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打造精品专业。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朱慧玲也表示,出现一个新型热门专业之后,很多高校高职都抢着开设,最后反而导致供大于求的局面,学生毕业找工作很困难。“例如近些年随着动漫产业的发展和国家对动漫产业投入的加大,很多高等教育学校都设立了动画动漫专业,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也给学生的就业带来压力。”她说。

  兴趣“钱景”

  都要兼顾

  100多年前,胡适在留学临行时,哥哥嘱咐他学开矿或造铁路这些容易找工作的专业。胡适觉得对开矿或造铁路这类工作不感兴趣,于是折中选择了农学专业,却在做苹果辨认实验时傻了眼,最终还是改学自己喜欢的哲学。

  今时今日,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寒窗苦读”后的高考生在选择专业上自然更加谨慎,不仅要看个人兴趣,也要考虑社会需求、就业“钱景”……

  在5月就已结束“战斗”的北京王先生,为儿子选专业时看重的是留学机会和社会需要。“我儿子报了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这个专业是交大与密西根大学联合办学,出国留学的机会多。另外,机电专业的人才也是国家迫切需要的,而且收入高。”王先生说。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文科生杨同学则将特长、兴趣和就业前景结合起来。他告诉我们:“我学语言比较得心应手,再加上想去德国留学,就打算选德语专业,毕竟学了小语种后在国内或者国外都好找工作。”

  选专业究竟要考虑哪些因素呢?我们对此进行了一些采访。

  河南大学招生办副主任田歧立建议,考生应观察国家发展形势,结合当下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度慎重选择专业,“不要头脑发热盲目报考热门专业,一定要冷静分析5到10年后社会更需要哪方面的人才。”

  一直以来,很多父母掌握了志愿填报的主导权,但是,选专业应该多听听学生们自己的想法。陆国栋说,“现在的情况是,很多学生自己没有主见,不会选专业,所以只好听老师的或是家长的,结果选的专业非己所喜,学起来也不带劲。事实上,学生本身可能对专业并没有强的喜恶,更多的是来自家长的灌输。家长参与太多,反而把自己的焦虑转嫁到了孩子身上。”

  陆国栋举例说,比如我们学校曾经有几位同学想选历史系,但家长不赞成,所以这几个同学为了不引起家长的反对,故意去选报一些特别热门的专业,又故意让自己被刷下来,最后才得以进入自己心仪的历史系,“选专业到了这个程度,家长应该反思,是不是一定要这样去干涉孩子们的选择。”

  强专业

  更要精学艺

  面对近期发布的一些就业红、黄、绿榜单等信息,考生在报考时是否一定要趋“绿”避“红”?

  对此,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招生办主任岳彩军说,不需要对“红牌”专业退避三舍。在他看来,企业招聘看中的是学生专业技能、素质和潜力,冷门专业未必就没有好前途。

  专家分析说,现在所谓红、黄、绿牌专业的就业情况,反映的是三四年前的报考状态和全国概况,无法代表4年后的就业形势,考生和家长应根据本省及目标院校的情况做出具体分析,同时,无论选择什么专业,都要扎实学习,练好本领,才能在毕业时有备无患。

  法学专业的状况正与此吻合。虽然已经连续登上“红牌”专业榜单,就目前的社会大环境来看,由于招生人数的迅速增加,确实存在部分法学专业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就业比较困难的现象,但不能由此而认为整个法学专业就业前景就是这样,应该说,优质的法律人才还是“不愁出路”的。《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法学院2013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97.62%,其中本科97.01%,硕士97.51%,博士99.10%,主要去向为国家部委、法院、检察院、大型央企和金融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专业的李同学在6月考取了中央机关选调生。在他看来,“打铁还需自身硬”,很多时候专业只是“敲门砖”,关键要在找工作前就确定目标,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加强相关能力的培养。

  昆明理工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刘同学认为,无论选什么专业,就业状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能力,一些公司要求比较高的专业素质,这就需要平时的积累。

  采访中,一些企业也表示,在招聘中,除了专业性特别高的岗位,一般不会严格限制专业方向。“我们会更多考量应聘者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等,这才是大学里最需要强化的综合能力。”

  “事实上,专业没有好坏,专业门类之间是可以跨越的。”陆国栋说,比如去年年底,有家国际银行来浙大招人,指明要工科专业的毕业生,而不要看似更对口的金融生。可见,专业和就业、职业、创业的关联,其实并没有这么大。

  “高校不是职业培训所,也不是出国预备部,我们要让学生在高校中放平心态,在大学里真正成长。”陆国栋说。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教你搜 ( 鲁ICP备16006309号

GMT+8, 2024-11-24 07:04 , Processed in 0.15731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